嘤鸣视界
新闻网首页 >> 嘤鸣视界 >> 正文

改革创新 转型升级 奋力推进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跨越发展

文:欣闻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30日
欣闻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责编



2015年5月29日至30日,成都大学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清远作了题为《改革创新 转型升级 奋力推进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跨越发展》的报告。全文如下: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党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报告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2014年学校工作回顾;第二部分,2015年学校主要工作任务。


第一部分  2014年学校工作回顾


2014年,学校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始终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和服务成都发展两大战略,在硕士点建设和国家科学进步奖两方面实现突破,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将2014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目标引领,确立“十年跨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2014年,学校党委提出“第三次创业”的思想发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第三次创业”大讨论。通过思想动员和舆论引导,学校明确了“十年跨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未来10年,学校将通过优化结构、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跨越发展;继续突进,稳步前进三步发展规划,力争在10年内将成都大学建设成与成都市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学校深化大专业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卓越计划”,已初步构建起国家级(5个)、省级(5个)和校级(10个)卓越计划培养体系。确定土木工程等12个专业立项为校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积极开展MOOCs建设,学校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课程联盟(UOOC)成员单位并有2门MOOCs课程获批建设,学校投入经费200万元建设沉浸式教室,在“学堂在线”系统上建设10门课程。物联网技术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实验室和实训教学实验室获批成都市第一批重点教学(实训)室立项建设。持续推进“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参加全省大学生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荣获奖1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 0个,创历史最好成绩。学生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排舞联赛(四川赛区)等重要赛事中获多项一等奖。


招生就业呈现良好态势,2014年学校本科招生占比从去年的68.4%提升到80.9%,在四川省本科录取中,文理科分别高出省控线23分和29分,浙江、贵州、福建等省市招生录取分数线高出当地二本线65分以上。毕业生就业率93.87%,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7.52个百分点。


三、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工作实现突破


2014年,学校新增农业推广和艺术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一级学科(类别)3个,二级学科(领域)17个,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类型和学科(领域)的突破。研究生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国际国内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学校在校研究生54人,国内联合培养研究生63人,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26人。


2014年,“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省级重点学科归口我校。教育、建筑与土木工程、护理、汉语国际教育、控制工程五个学科获批成都市第一批重点学科立项建设。


四、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学校确立了“高端引领+青年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创新”的人才工作新思路。出台相关政策,加大人才外引内培力度,全年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新获批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成都市创业创新人才计划1人。外引博士22名、聘任“特聘教授”1人、“高端外国专家”1人。学校首次获得教授(研究员)任职资格评议权,增加1个副教授任职资格评议权。


五、科研成果成绩突出,服务成都能力稳步提升


2014年,由我校作为第二主持单位完成的项目“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我校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学校全年获四川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6项,成都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项。全年到账科研经费6297.55万元,获专利授权56项;共发表研究性论文1255篇,全年出版著作80部。王清远教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科学家名单,显示出世界级影响力。


川抗所作为牵头单位组建的“新抗生素创制及产业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四川省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建设立项;学校建立了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两个省级科普基地;作为牵头单位与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启动了公共资源平台和4个学科交叉中心建设;与锦江区、市科技局、市技术转移集团等部门开展深入合作,与市委宣传部共建成都大学新闻学院,促进成大科技成果在成都本地转化,助力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内涵日益丰富


2014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外专局2014年“高端外专”项目。学校分别与美国罗德岛学院、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日本县立广岛大学、静宜大学(台湾地区)、高雄大学(台湾地区)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学校孔子学院运转良好。各境外友好高校访问成都大学35批次,共计183人次;派出130余名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和访问。学生赴国(境)外交流209人次,首次向以色列海法大学派遣交换学生,组织学生团组分别赴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和韩国金泉大学短期访学,整建制派出文新学院对外汉语专业87名学生赴泰国清迈省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教学实习。


七、新校区建设按计划推进,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学校积极协调各方解决施工受阻和工期严重延误的问题,全力推进新校区三阶段A区项目建设。三号实训楼建设、二号门改造项目完成,校大门改造、幼儿园项目工作正常推进。三阶段B区教学楼群和图书馆的规划方案初步确定,四阶段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正常启动。学校一期校园环评补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八、内部管理更加科学,精细化管理有力推进


学校健全和完善了各类财务制度和财务分级管理体系。学校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名列成都市教、科、文系统第一名。川抗所深度融入学校,整合组建新的继续教育学院,校区处置、博爱幼儿园股权转让等资产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妥善解决;审计工作推动了学校管理规范和资源优化配置;校工会搭建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渠道;校友会工作有力推进;离退休管理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服务育人效果明显;文献建设和学报、档案、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统一战线作用发挥良好;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局面良好;成都大学网首次获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九、思想政治建设推进有力,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2014年,学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实“两个责任”、“四个亲自要求”,严守“八项规定”。一年来,学校修订完善了相关制度,构建起群众路线和作风转变的长效机制,反对“四风”问题成效突出,基本构建起群众路线和作风转变的长效机制。顺利完成干部任期(聘期)满调整。新提拔13名正处级、20名副处级干部。12名正处级干部、9名副处级干部改任职员或专业技术岗位,选拔了7名年轻干部挂职担任学院副院长。调整后,我校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3.3岁,比调整前减少了1.4岁;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干部占干部总人数的78.1%,比调整前提升了7%。学校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一年学校工作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全校每一位教职员工辛勤劳动和艰苦付出。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两代会的各位代表,向全体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的发展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比教育部更名大学的基本要求,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等均有很大缺口;主要学科门类不突出;本专科学生比例不合理;研究生规模严重不足,占在校生比例极低;高级别奖励项目匮乏;学校要在2017年再次申报恢复“大学”校名,任务还十分艰巨。对比“高水平”大学的要求,学校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术领军人物仍然缺乏,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进展较慢,重点优势学科培养任务艰巨;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还需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不足;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能力有待提升;大学文化建设还需加强;学校管理仍显粗放,资源管理和利用不足等问题还很突出。对此,学校将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科学谋划,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


第二部分  2015年学校主要工作任务


2015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保障水平,夯实基础、立足长远、聚力关键,努力实现研究生结构和规模的突破、科学研究层次和水平的突破、人才工程建设质量和结构的突破。为早日建成国内知名城市型综合大学奠定基础,为成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 强化跨越发展目标引领,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立足成都,面向全球,建设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十年跨越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将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2017年,学校将迎接新一轮更名审查,2018年,将迎来学校建校40周年,从今年起到2018年,是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将通过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的优化、大学文化环境优化、大学治理结构与制度创新优化“五个优化”,重点突破,初步实现对标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特色大学,使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普通高校400强。2015年,是学校“十年跨域三步走”的开局之年,学校将通过以下三个改革创新举措,形成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是推进竞争力学院建设。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聚焦发展”的理念,突出学院自身竞争优势,科学确定学院发展方向,切实加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建设。加强学院与市级部门的联系,探索“政府部门+学院+实体”的合作模式。加大对学院的支持力度,激发学院发展的创新能力,调动各学院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


二是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全面落实“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学校机关和后勤服务系统扎实推进规范服务、高效服务、精细服务和阳光服务“四个服务”,尽最大努力严格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力争学校的服务水平成为在蓉高校的排头兵。


三是推进创新型学工建设。深化“师生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工作理念,做优学生学习空间、活动空间和生活空间,打造成大创新论坛、菁蓉学院、素质提升工程三大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工作精细化、专业化、品质化、开放化,汇聚全校合力,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力争使我校学生工作水平走在在蓉高校前列。


二、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一是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学校和学院会议议事规则,推进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校领导专题会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二是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学校治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开好第五届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工会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作用。加强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


三是深化学校依法治理。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内容制定学校章程,并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完成“十二五”规划检查验收,适时启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调研工作。科学拟制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子规划。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清理搜集工作,拟定学校和学院年度发展情况报告。


三、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一是推进人事工作创新。进一步加大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和海内外博士的引进和内培力度,面向全球引进20-30名高层次人才,引进或培养博士30-50人,增加正高职称教师10-20人。积极开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申报遴选。修订职称申报条件,探索职称分类管理机制。拓展高级职称学科评议权范围。逐步建立起专职优秀青年科研队伍。


二是推进交叉学科中心和共享资源平台建设。促进学校特色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初步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进已立项的4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年度任务的完成。启动第二批交叉学科中心建设。建立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实验室,有效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构筑满足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需求的文献资源平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与教学研究》“冲核”工作。


三是加强重点学科培育和研究生工作。努力扩大2016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拓展研究生培养国内外合作项目。健全研究生管理规章和制度,建设研究生培养协作实践基地。加强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培育3-5个具有竞争力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点。


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校城互动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工作,启动创新人才基地班建设。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公共课提高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MOOCs的课堂模式改革。全面启动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相关专业认证,推进医学相关专业认证工作。大力推动品牌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建设与改革。全面推行校级公共课教考分离试点工作和任选课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督导机制建设。构建体现主要学科优势的本科招生计划测算模型。力争2015年本科招生录取比例达到90%。扩大自考助学规模,提升自考助学水平。实现最终就业率95%以上。提升学生攻读更高学位和海外留学比例,实现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报考率达到10%-15%。


五是提升科研实力及管理水平,推进协同创新。实现到校科研经费7000万元。国家级项目立项10-20项。激励科研成果政府奖励申报,力争实现省部级奖励 6-8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研评价自科、社科分类管理机制。深入实施学校“2011计划”体系纲要,加大“新抗生素创制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培育基地建设力度,加强现有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启动第二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六是推进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培育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打造“成都大学科技园”、“成大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成立成都大学“菁蓉学院”,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力争承办成都市“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充分发挥“成都研究院”的作用,服务成都主导产业。建设好“成都大学新闻学院”,推进“成都大学足球学院”项目的建设。提升附属医院服务能力。结合成都市人才需求,积极承接各级各类培训,建立培训专家师资库,实现品牌化培训项目的行业化和高端化。


七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实施青年教师海外访学计划,做好“高端外专”的引进工作。扩大留学生的招收规模,积极申办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涵建设。完成与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合同续签工作,深入推动我校与美国高校的合作交流。继续深化我校与成都国际友城高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以联合培养研究生、交换生、夏令营等方式,为在校学生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八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高层次讲座、论坛,打造高端讲座品牌。举办高雅艺术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艺术水平,扩大公共艺术教育覆盖面与参与面。打造优质文化景点,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整合全校资源,构建文化立校与人才培养的整体互动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和谐优美校园建设,全面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提升已建成校区环境水平。全面提升校园环境和服务设施。推进校园道路建设、绿化管理、导示系统、照明标准、水面治理、建筑立面整饬等。压缩行政办公用房,扩大教师、教学用房和公共空间,建设学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及学生生活服务点”(简称“两心多点”);建设学院教师阅览室、教学会议室、教师休息室和学院门厅(简称“三室一厅”);创造条件建设教授工作室。


二是推进学校新校区建设。完成三阶段A区全部建设任务,实现三阶段B区建设进场施工。完成四阶段初步方案编制,适时启动规划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和第四批征地拆迁工作。实施校大门改造工程和成大“创客空间”楼宇建设改造项目。启动学校主要道路改造、成洛路沿线围墙修缮和十陵河整治等项目。开工建设学校附属幼儿园。完成一期校园环评验收工作。完成三期房项目竣工决算和财务审计,继续开展项目综合验收和大产权办理工作。


三是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服务师生,做好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积极推进校友分会建设。健全离退休管理服务机制。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强化校内保卫力量规范化建设,加强学校技防设施建设。加强预算的执行和监督,全面推行项目经费绩效考核。健全审计结果运用联动机制,实施审计标准化建设工程。科学管理好国有资产。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探索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的新机制。


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系列重要决策,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引导教师规范职业行为。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团结共事,将真抓实干作为学校工作的座右铭,努力建设“讲政治、守规矩、能担当”的干部队伍。


三是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措施,严防“四风”问题回潮反弹,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推进廉政研究中心建设及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5年是学校“十年跨越三步走”的起步之年,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成都进入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写进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希望各位工会、教代会代表,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发挥代表影响力,带动更广大教职员工,凝心聚力,群策群力,为早日把学校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贡献力量。


(制图/魏裔龙  编辑   李洁   责编  周小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