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帮扶在一线】英各村来了位“白老师”

文:赵佳 来源:党委宣传部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0日
赵佳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开栏的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都是“压舱石”,必须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


今日起,新闻中心推出“帮扶在一线”专栏,将镜头和笔触对准我校奋战在九寨沟县、简阳市对口帮扶点的7名帮扶干部,讲述他们真帮实做、真抓实干,当好群众“贴心人”“自家人”的故事,高扬勇做奋斗者、甘当奉献者的精神,在乡村广阔天地写下成大教育工作者的帮扶“答卷”。



白丁:用双脚丈量英各村的振兴之路


他生于农村,长于田野,54岁那年,他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田间地头续写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在驻村的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俯下身子,用心用情,为民服务。”于是,他挽起裤腿,用真心办实事,用真情暖人心,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乡村振兴的使命。


他叫白丁,是成都大学大面继续教育园区管理办公室党政办主任,2023年9月至今作为九寨沟县勿角镇英各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服务乡村振兴。


扎根乡土的“破局者”


驻村前,白丁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勤奋”、“肯干”是领导同事对他最多的评价。


2023年9月17日,得知学校增选驻村帮扶干部的消息后,白丁在部门领导和家人的支持下,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在组织谈话中,他表示:“我有农村经验,能沉下心,俯下身子,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凭借这份热情和决心,他顺利通过了组织遴选。


9月20日早,白丁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九寨沟县初升的太阳一同到岗。经过组织培训,他迅速进入角色,深入村民家中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开展生产生活调研。


他一头扎进乡村振兴的浪潮,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认真总结、整理材料,梳理民生诉求,查找问题,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要点。尽管面临语言和生活上的各种障碍,但白丁怀揣初心克服了各种困难。



然而,真正的难题很快摆在面前:英格村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空心化”现象严重,留守在村的基本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全村常住人口不足100人,土地撂荒,产业发展困难,工作难以开展。


面对困境,白丁和村“两委”干部一起积极思考出路。他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离不开因地制宜的探索。英各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黄豆、洋芋、荞子、油菜等粮食作物,然而全村耕地少,农作物种植潜力受限。于是,白丁利用学校和个人资源,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尝试。


经过科学调研,白丁发现中药材——独蒜兰作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很适合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英各村种植,其亩产值可达10万元,市场前景广阔,是收益高、见效快的林下经济作物。英各村虽然有几十年的独蒜兰种培史,但其种子繁殖难度大,此前一直未形成规模。



于是,白丁自费邀请省农技协会专家到村里考察调研后,完成了独蒜兰繁育和示范项目可行性报告,在学校的支持下,为村里申请农业农村厅专项资金600万元。依托专业合作社,建成独蒜兰组织培养室,解决了种子繁育问题;计划扩建10000平米炼苗室,将繁育好的种子在接近自然环境下培育;再将科学培育的健康种苗以优惠的价格卖给村民,保障种苗供应,发展全村独蒜兰规模种植。


“不出意外,三年后全村独蒜兰收入规模可以达到6000万。”村民夏树全和全体村民一样对此充满了期待。


为吸引招商引资,白丁还立足“勿角民族文化旅游体验中心”发展定位,着眼本村文化特色与闲置房屋资源,邀请高校教授团队前往英各村调研,勾勒文旅、民宿合作蓝图,助力英各村文旅产业发展。


“白老师到村里一年多,为咱们村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做了突出贡献。全村老百姓对产业振兴越来越有信心。不愧是成都大学的老师,村民都非常认可他!”英各村村支部书记李孟牛对白丁给予高度评价。


点亮希望的“引路人”


产业振兴是关键,而教育帮扶则是白丁心中最举足轻重的部分:既要让土地生金,也要让希望萌芽。


“每次放假回家,我都喜欢和白老师聊天。我分享我的学习生活,他用他的人生经验指导我学习、就业,他的话总是给我满满的正能量。”目前就读于内江师范学院大二的夏毅,是勿角镇英各村村民。谈到白丁,他满心感激。在夏毅眼中,白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夏毅回忆道:“白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鼓励我好好学习,给我分享很多信息,让我少走很多弯路,受益匪浅!我还把它们分享给同学们,他们也很受用。”


3年前,这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还挣扎在高考的孤独无助中。“当时压力很大,感觉考上大学对自己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然而,驻村队的到来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求学之路。他们不仅为夏毅带来了经济上的资助,更带来了信息获取的快捷和便利。夏毅感慨地说:“从那以后,我感觉不再是一个人在奋斗,压力小了很多!”


在驻村队队员的帮助下,夏毅找回了从小喜欢的篮球运动,一边复习学科知识,一边训练专业。2023年,他顺利考上了内江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白丁的帮助下,他还领到了成都大学的“金秋助学”奖金,为家里缓解了经济压力。


如今,大二的夏毅在白丁的鼓励下有了新目标:“考研究生!我想以后有机会回到家乡做一名体育老师,建设家乡!”夏毅说,“感谢白老师,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性!”



“为考上大学的学生申请到学校‘金秋助学’金,是我最幸福的时候!”驻村一年多,白丁累计为18名学生申请到成都大学助学金3.6万元。据统计,2016年以来,学校为受扶地190名学子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共计66万余元。


白丁说,他认为的教育振兴关键是针对不同的家庭和孩子精准帮扶,“每个家庭和孩子不同,给予点对点的帮扶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英各村像夏毅一样通过乡村振兴政策受益的孩子不少,每个孩子白丁都如数家珍……


温暖村民的“守护者”


从教育帮扶到守护百姓,白丁的乡村振兴之路既有希望之光,也有守护之爱。


2024年5月16日,白丁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协助下,邀请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到英各村开展义诊活动,惠及33名老人,发放药品0.5万元。专家们耐心地为村民检查身体、解答疑问。村民苏花激动地说:“这样的义诊活动太好了!我们平时看病很不方便,这次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的检查,感谢白老师和成都大学的老师们!”



2024年7月16日和7月24日,九寨沟县勿角镇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村里的引流槽泄洪口被堵,洪水漫过挡泥墙,改变流向,危及村庄安全,情况十分危急。白丁与村“两委”一起,冒着大雨,挨家挨户查看灾情,组织村民转移,抢险、加固堤坝,连续奋战72小时,通宵守候。


衣服湿透,鞋子灌满了泥水,他来不及换洗,直到洪水完全退去,才带着疲惫的身体和布满血丝的双眼回到驻地。他说:“保证每一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职责,再苦再累都是应该的!”



“进了九寨门,就是九寨人,说九寨话,做九寨事!”一年多来,白丁把自己当“九寨人”,入户排查160余户,全村家家户户的情况他了如指掌。“村民家有大事小事他都去参与,干群关系很好!”村支书李孟牛说。


他还创新“节日+活动”工作法,利用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契机开展“连心会”,积极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讨论解决十余件民生问题。每次“连心会”前,白丁还会驱车前往30公里外的县城自费购买水果、零食,为村民提供愉快的环境氛围。就连不常住村里的村民都认识他,“那个‘光头’就是咱们村随叫随到的驻村干部——白老师!”



白丁喜欢村民亲切地叫他“白老师”,他通过一件件琐事细务架起了党心民心“连心桥”。


“他这人做事用心,像他这个年龄,大家可能都觉得应该松松劲儿了,他却愿意俯下身子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做实事。”妻子袁晓梅和刚成家的女儿对白丁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她们唯一担心的是他的身体,由于饮食和生活不规律,白丁驻村后患上了高血压。


在九寨沟县勿角镇英各村的村道上,白丁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他扎根乡土,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他心系学子,为教育帮扶奔走呼号;他情暖百姓,为村民生活排忧解难。


今年56岁的白丁深知,这片土地是他永远的根,乡亲是他的亲人。未来,他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他的乡村振兴故事,用初心和实干,为英各村的明天描绘出更加美好的画卷。


正如他所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随叫随到!”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