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嘤鸣视界 - 内容
3135
乘风起航 逐梦一流
成都大学奋进45载 续写跨越发展新篇
文:闵秀玲   图:龚文星   来源:新闻中心


什么是“成大速度”?


近五年,成都大学在川普通类录取调档线超一本省控线分差呈现“五连涨”,生源质量持续提升,高分段生源稳步增加。“考上成大”从老成都人口中的“保底”,成为全国学生梦寐以求奔赴的“下一场山海”。


近三年,成都大学实现齐登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的突破,国际和国内排名快速跃升,位居QS2024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高校109位,被誉为“内地进步最快的高校之一”,跑出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成大速度”。


自2019年成都大学被确定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承办大学,大运村顺势拔地而起,校园日新月异。如今的成都大学校区面积“生长”至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9.21万平方米,现代大气、优雅时尚的校园成为网友艳羡的“别人家的大学”。


……


1978年,当南海之滨吹起的浩荡春风掠过蓉城大地,一所以成都命名的大学应运而生。四十五载日升日落、寒暑春秋,于时间长河不过窗间过马、弹指挥间。但一代代成大人梦想接力、使命传承,用青春与热血、智慧和汗水凝结成一曲慷慨豪迈的奋进凯歌。


建校45年,学校始终秉持“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校训,扎根成都、拼搏奋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今天的成都大学,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科发展成效显著、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校园环境美丽现代、校园文化更加浓厚,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驶入发展“快车道”,跑出奋进“加速度”的成大,被学生骄傲点评:“学校比我还努力” 。



成都大学的45年,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45年。学校从创办之初的黉门街,历花圃路,经荷花池,到今天于十陵集中办学;从借址办学的8亩校园到如今占地2300余亩的现代化大学;从首届招生547人到现在全日制在校生超27000人,其中在籍研究生2700余人,累计招收留学生3500余人;从最初的两系一部到现在开办72个本科专业,拥有10个学科门类,工程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药学学科2019年入选校友会评选的中国高水平学科;从最初开办本科、专科到现在拥有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师资队伍从最初的“走读走教”以外聘教师为主,到如今拥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00余人,有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和师资;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无到有,2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校名从建校时的“成都大学”到“成都学院、再到2018年恢复“成都大学”校名……世事如棋、沧海桑田。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已远超昔日建校时的想象。45年寻路追梦,学校走出一条激情澎湃、波澜壮阔的不凡征途。



成都大学的45年,是扎根成都、服务成都的45年。学校诞生于成都建设发展的需要,浇灌着成都人民的心血。从最初1977级成都师范学校高师班并入,2006年成都教育学院、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四川省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并入,2010年原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整建制划归学校,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具有30余年研究生办学历史的中国医药集团国家级别抗生素研发基地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划归学校。2014年以来,成都市两次出台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办法措施,大力推动学校发展提质升位;2019年,将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村设在成都大学;202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成都大学加速发展的“重磅”举措,成立成都市推进成都大学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领导小组……扎根成都沃土之上,得到省市的大力支持,成大发展有依凭、有底气。学校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科为龙头,始终坚守“扎根成都、面向世界、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构建“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系统,助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学校建成以生物医药、动漫与文化创意、智慧制造与城市建设、城乡教育四大特色学科群引领的学科“高地”,药学、生物与医药、材料科学、艺术成为学校的“学科特区”,紧密对接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及功能区建设需求。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开幕。作为大运村承办高校,学校自2019年大运村破土动工,四年如一日,全力以赴投入大运会筹办工作,克服疫情和大运会两度延期的不利影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全校师生坚定“国之大者”的至诚信念、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出了难以计数的奉献牺牲,在这场世界级大考中书写了服务成都的壮丽答卷。



成都大学的45年,是立德树人、陶冶化育的45年。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中,成都大学始终坚持“与城市同兴”的雄心和“为城市育才”的初心, “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符合成都市和四川省产业发展所需的多样化人才。莘莘学子,春华秋实。45年来,成大为社会输送了18余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70%以上选择扎根成都就业和创业,成为助推城市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和智力引擎。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之一黄玉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联钢,“金话筒奖”得主、著名主持人雷小雪,联合国维和部队最高荣誉“和平荣誉勋章”获得者张钦就是其中的代表。校友中有舍己救人的烈士英雄、优秀工程师、教育专家、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企业家、党政高级管理人才,也有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他们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骨干和主力军作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学校服务社会、造福一方的重要体现。他们挥洒青春和汗水,执着奋进和实干,写下时代洪流中一个个炙热鲜活的注脚,汇聚成为国家社会滚滚向前的宏大叙事。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持续创新,力推产教融合、学科交叉、本科生导师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22项、省级奖项3200项,其中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231项,获得“挑战杯”省级以上奖项149项,连续五年获得“挑战杯”省赛“优胜杯”,在不久前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中,学校历史性地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获奖等级和获奖总数皆刷新自身记录;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4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36项。近五年,毕业生落实率达95%以上;近三年,166名毕业生升学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



成都大学的45年,是肩负使命、不断创新的45年。学校因改革而生,创新的基因从建校伊始就深深熔铸进了血脉。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制定“十年跨越三步走”发展战略,坚定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国际化战略,广聚英才打造事业发展“强引擎”,培土夯基搭建科研创新“加速器”。面对城市的超常规发展背后的创新要素需求,学校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成立高等研究院、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传统工艺研究院、成都市旅游与会展研究院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124个,以特色优势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科研产出高地”。近三年科研经费均超过2.5亿元、师均科研经费超过15万元。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7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8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5项、国家艺术基金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29项;发表ESI各学科论文5200余篇,多篇发表在《自然-微生物》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其中2022年发表ESI各学科论文1819篇;发表CSSCI论文405篇。王清远教授连续九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我校教师负责的“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的《“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2023年的自然指数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球第561位,内地高校第140位。



成都大学的45年,是夯基垒土、凝神铸魂的45年。育人为本,文化为魂。1981年,建校仅3年的成大派出的学生代表队在全国大学生“三好杯”足球比赛四川赛区中斩获冠军,全校沸腾。“初生之犊不畏强手”的劲头成为了成大体育人的原始底色,也熔铸进“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成为学校笃定前行的动力源泉。新时期以来,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列为学校工作重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校参与,出台《“十四五”大学文化建设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书”“施工图”。学校借大运之机,全面整治提升大运村(成都大学)风貌,深度挖掘天府文化、成大精神、大运文化,彰显大学文化内涵,焕发成大独特魅力,“最美大学”惊艳呈现,成为城东热门“打卡地”之一。如今的校园里,高品质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师生创作热情和活力高热,精品佳作竞相涌现。原创音乐剧《红梅花开》,获第六届“音乐剧学院奖”三项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成大智造的大运会官方体育图标“十八墨宝”、大运会火炬蓉火、吉祥物蓉宝、奖牌绶带等深受国际大体联和中国大体协的赞誉和好评。“百人百图”主题创作活动形成品牌。学校连续多年获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艺展四川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月”入选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支持。高水平建设、高标准打造、高品质呈现的成大校园文化,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办学各个角落,深入进师生员工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共识叫“有一种骄傲我是成大人”。春风化雨育桃李,砥砺奋进新征程,焕发蓬勃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将不断塑造师生员工,凝聚起奋进跨越新势能。



成都大学的45年,是面向世界、建好窗口的45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进入加速跑,逐步完成了从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学校坚定建成与成都能级和位势相匹配的城市大学的目标,深化各领域综合改革,借大运之势促成大之变,积极推进数字化战略,加快建设成为成都的创新大学、开放大学、窗口大学,以成大之治成效展示成都之治形象。学校以开放寻突破,以合作强发展,以更加主动、更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聚伙伴、汇资源、搭平台、促共赢。目前,学校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178所高校或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累计招收留学生3500余人,生源地国家和地区数量达74个,获评首批“四川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学校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举办斯特灵学院;与泰国西北大学签署海外分校协议,成为省内第2个境外办学项目;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合作设立成都牛津布鲁克斯职业技术学院,并纳入四川省“十四五”高等教育设置规划学校;与乔斯大学达成合作,是首次与非洲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真正实现学校伙伴遍全球。学校开设国际通识课程,聘请外国专家百余人,建有全球语言测试中心,建设全球研究平台集群,积极引领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开展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本硕博多层次海外联合培养项目40个、海外校际交流交换项目42个。“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青春奋进、自信开放的成都大学,正厚植澎湃的新动能,在新的发展方位中开启新征程,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创造新业绩。


扎根锦绣蓉城,逐梦星辰大海。45载岁月峥嵘,风华正茂的成都大学,在历史荣光的辉映下,赓续使命再出发。后大运,新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大学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中掌握历史主动,更加坚定地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乘势而上、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应用型城市大学,奋力谱写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成大篇章,书写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师生的绚丽华章!

  2023年12月07日 15:13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