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1823
【引进人才在成大】刘兴均:用现代语言解读古代文字
  来源:成都大学报268期
中国训诂学会理事、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广西语言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西儒学会副会长。当拥有这些耀眼头衔的刘兴均教授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与我们想象的教授形象是那么切合,花白的头发,穿一件看上去过大的休闲服。手中拎着一只黑色文件包,说起话来细声温吞,不疾不徐,学者气息浓厚,典型的“学术派”形象。


他在探究文字的奥秘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训诂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用通俗的话解释古代语言,用通语(相当于普通话)解释方言的词义的学科”刘教授这样跟我们解释自己的研究领域。多年古文字上的钻研让他在专业上硕果累累。刘教授的课题研究,先后获得广西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奖、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二等奖、四川省语言学会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华字典研究》、《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专业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去年立项的成都市2010年社科规划项目“成都仿古文化街区社会用字调查研究”就是由刘教授主持的,说起这个他最近已完成的项目,刘教授显得兴致勃勃,“最初产生研究这个项目的想法是在一次去洛带古镇的湖广会馆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那里用于文物说明的繁体字有很多不规范,存在大量繁简转换的错误,例如:升斗之‘斗’,转写成了‘鬥’。 成都市正在打造世界级田园文化城市,街道是一个城市的门面,而为这个门面做装饰的就是它的文字。正好赶上成都社科规划项目申报,我和我们学院的崔雪梅老师就将这个项目报上去,后来获得批准立项。”在研究的调查过程中,刘教授和夫人利用双休日到平乐、洛带、街子、安仁、宽窄巷子、锦里、文殊坊等古镇和街区做实地调查,崔老师也参与了琴台故径、黄龙溪等景区的调查。一旦发现有使用文字不妥处,便用相机照下来,用笔记本记下店牌的街、区、号。这样扎实详细的调查报告为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详实的素材,而将文字研究的实际成果应用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这也让刘教授的研究从单纯的学术类扩展到了实践类。

刘教授每一天都在探究文字,在接受采访之前还在忙着查阅相关课题的资料,但他却乐此不疲,“还有一个正在做的项目是教育部审批的,在《周礼名物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礼记》、《仪礼》名物词的研究。一是要考察名物词的指称对象,即传统训诂学讲的考实;二是要探索这些名物词得名之由,也就是要探源。在此基础上归纳‘三礼’名物词的概念义、比喻义、色彩义等构成的词义系统。整个研究需要三年的时间完成。”说完他笑言自己“忙起来就忘了时间。”言语间透露出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专注。


当好对外汉语专业学科带头人

2009年,刘教授离开了工作了十几年的广西师范大学,来到了成都大学,在谈到来成大两年的感受时,刘教授感叹成大作为一所年轻高校的蓬勃朝气,对成大积极引进人才、尊重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感到欣慰。他认为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日趋完善,尤其是网络教学和管理方面水平较高,体现了成大在教学领域探索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不断进步。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浓郁的学习氛围也为刘教授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环境,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而刘教授作为文新学院唯一的汉语言文字学教授,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上,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了学科带头人,为了这一重担,他也没少下功夫。2010年,学院08级对外汉语的学生得到了去到泰国佛统大学实习的机会,最近,刘教授正在积极接洽韩国的大学,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

2010年,由刘教授领导申报的“汉语言文学主干课教学团队”获批立项,作为团队负责人,刘教授努力凝聚团队向心力,完善奖励制度,鼓励高精尖教学和科研成果。他积极吸收对外汉语的青年老师进入自己的研究团队,这种“一箭双雕”的模式不仅能为专业教学出谋划策,注入新鲜血液,也大大提高了学院老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用《说文解字》做教材,用微博跟学生交流

作为一位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刘教授巧妙地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他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上文字学课,训诂学课。他的教学理念是“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他在课堂上从不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教会你怎样学习知识。“一上课,我就爱‘找茬’”刘教授调侃地说起自己的教学习惯,“即使是教科书上,也有错误,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纠正这些纰漏,但都是有理有据的,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学无止境,要敢于质疑,不要迷信专家,专家也会出错。”这样一句话,道出了刘教授多年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的心得体会,对莘莘学子的发自肺腑的忠告。

上刘教授的课,必备的一本书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这样一本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阅读它就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将其作为教材,在其他高校也是鲜有听闻,刘教授对自己这个举措这样评价:这不但有“勇”更有“谋”。听完刘教授的一堂课,学生们往往就能够借助此书进行汉文字的辅助学习,他将自己研究的内容结合课堂的需要跟学生们分享,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模式,以他们能听懂的方式讲解看似繁复冗杂的汉字文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专业上学得更牢固,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课堂外的刘教授除了为大家课后答疑,咨询,还非常乐意通过时下流行的微博跟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跟进贴吧、社区、论坛上的热点问题,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通过这些很“潮”的方式,刘教授拉近了自己和学生间的距离,时刻关注他们的想法,与他们做更有效直接的互动,教学效果也体现得更明显。

“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很浮躁,能静下心来搞科研的不多。2005年我去韩国国立顺天大学讲学的时候,很多韩国的学生对中国文字和文化表现出的热情让我动容,尤其是中华礼仪文明在那里得到了很好地弘扬,这让我很为中国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担心。每当我看到有学生对我的研究感兴趣或者对我说看过我的著作,想要跟我讨论,我就很高兴有年轻人愿意做学问,感觉自己付出了几十年热情的事业能够后继有人。希望汉语言文字这样一个中国古老传统却又很前沿的研究学科中出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文/侯娟 宋科杭)

(编辑 练丰丽 责编 陈钧)

  2011年06月01日 10:26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