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今年国际档案日的活动主题是“请听档案说”。档案并不神秘。就形式而言,档案不仅是红头文件,也是学校基本建设的图纸,学生学习成绩的记录表、充满温情的毕业照;就价值来看,档案全面记载了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师生情谊的温暖载体,也是代代学子精神传承的无声纽带。
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响应国际档案日主题号召,近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60余名同学,在档案管理学任课教师张晓霞教授的带领下,赴学校校友之家与档案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档案“开口说话”,了解档案背后的故事,引导大家深刻认识档案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档案是校友与母校的情感纽带
步入校友之家,一幅幅承载校史的照片、一张张记录校友成就的合影映入眼帘。校友办赵老师以学校历史沿革为主线,为同学们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大事件以及校友成就,学校峥嵘岁月一一呈现在眼前。在优秀校友展板前,大家驻足观看,深受鼓舞,“原来我们学校培养出了这么多领域的优秀人才!”。大家纷纷表示,要向优秀校友学习,在各行各业贡献“橙子”的力量,毕业后要经常到明亮美丽的校友之家打卡,感受母校的温度与厚度。通过校友之家陈列的各种档案,同学们也领悟到档案在校友工作中的重要性:档案是纽带,它们串联起一代代校友的青春足迹,将校友与母校紧紧连接在一起。

档案馆中学档案
走进档案馆,恒温恒湿的库房、整齐排列的档案柜、先进的数字化设备,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负责学生档案工作的张老师介绍了毕业生档案的转递程序,并特别强调:“个人档案必须存放在有档案管理权限的机构,切勿私自拆封。”综合档案室的老师们分别向同学们展示了行政、教学、科研、出版、基建等不同类型的档案,并详细介绍了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等具体工作。
“我校档案共有14个全宗。”“档案保管期限有永久和定期两种。”“这份珍贵的民国档案为何保存得如此完好?”……老师们的讲解与提问让同学们瞬间联想到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踊跃回应:“上周我们刚学习了立档单位变化与全宗构成之间的关系,学校经历过合并,所以有多个全宗!”“这个Y是永久的意思,定期还可细分为30年和10年!”“碳黑稳定性强,书写材料保存时间长!”这一刻,课堂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理论与实践交汇贯通。

学子心声:以兰台为志 与历史同行
从档案库房配备的先进设备,到档案馆老师们的专业讲解,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档案工作的独特魅力。李鑫同学说道:“踏入学校档案馆,亲身沉浸于档案工作的奇妙世界之中,在那静谧而充满历史沉淀的空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档案所独有的、无法言喻的特殊魅力。那一份份记录着过往的文件,仿佛是一扇扇通往时光深处的窗口,让我沉醉其中,心驰神往。我渴望有一天,能够全身心地奉献于兰台,成为一名真正专业的档案人员。”廖叶果同学说道:“档案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未来的基石。每一件档案都承载着最珍贵的记忆,我希望用专业能力守护这些记忆,让历史活在当下。”

此次教学活动是学校跨部门协同育人、赋能教学的一次成功实践。专业部门的资源优势与教学单位的育人需求相结合,不仅充分利用了校内资源,更创新了场景化教学模式。这种“理论+实践”的赋能机制,或将成为未来教育教学新常态。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