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嘤鸣视界 - 内容
1797
翰墨留香办报育人 守正出新谱写华章
写在《成都大学报》出版 400期之际
文:李科   图:刘羽宸   来源:新闻中心

400期风雨历程,400期墨香满溢。载笔耕不辍促发展,磨砺奋进育桃李。400期,记录了成大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成大的飞速发展,承载了成大学子的青春梦想,升华了“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


在书写学校发展历程中奋进


《成都大学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见证和记录了学校发展和建设成果。砥砺前行400期,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回忆。


1985年2月5日,《成都大学报》创刊号正式出版,首期1、4版套红印刷。从创刊号始,《成都大学报》校刊正式启用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字的“成都大学”为报头标识。


       从1988年9月10日(总第34期)开始明确标示校报编辑工作主要责任人“主编”姓名,后又将报纸主办者、报刊内部准印证号等重要信息纳入报头标示,四开四版。在原有年度期号的基础上,增加了总期号,并在版面标识方面,增加了头版和末版版脚的出版辅助信息和反馈联络信息,增补了每一版的责任编辑姓名。


      1999年4月,《成都大学报》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获得了国内统一刊号:CN51-0818/(G)。至此,《成都大学报》取得了合法的公开出版资格,从1999年5月25日(总第124期)开始,在报头增添了此刊号。人员构成方面逐步落实到由宣传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版式设计方面逐步过渡到了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排版;报道内容方面关注师生学习工作中的有意义的身边事,深化报道深度;报道形式上,尝试实施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对专家学者的访问,开始关注其做人做学问的精神和信念。


      2005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在此精神鼓舞下,《成都大学报》积极革新求精,抓住学校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积极宣传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师生传达学校的发展新思路、改革新举措、工作新要求,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精神动力。


      2006年9月15日(总第183期)调整为半月刊,每期四版,报纸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得到较大提高。同时,《成都大学报》组建了学生记者团。建立较为完备的学生记者招募、培训、采编和日常管理的成套规章制度,给学生记者充分实习机会。先后培养出新华社记者谢佼、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杨东、武侯区作协副主席彭文春、《成都晚报》记者王柔钢、《锦观》记者张朝杰、成都电视台记者王海怡等一大批优秀媒体人。


      《成都大学报》从月报到半月报、从四开到对开、从黑白到彩印、从铅印到激光照排,不断创新前行。《成都大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变迁,一步步走向坚实和成熟,每一期都孕育着新的希望,每一期都带给师生新的惊喜。《成都大学报》忠实记载着学校奋斗和前进的足迹,时刻把握着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脉搏,为学校取得的每一成就鼓与呼,为学校推出的每一重大决策鸣锣开道,为师生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彩墨写意。


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中担当


《成都大学报》致力于“深”的挖掘、“活”的尝试、“量”的扩容,立足于全方位思考和报道,自觉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举旗帜。《成都大学报》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在国家举行重要纪念活动,召开重要会议之际,本报都会推出及时报道,结合师生访谈回应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努力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本报将国家的教育政策及时传达给广大师生,在“双创”热潮中,本报通过报眼、评论等多种方式宣传国家的教育政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本报推出相关系列报道,积极宣传我校在贯彻落实思政工作会和教育大会的相关思路和举措。

 

聚民心。《成都大学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成都大学报》及时积极宣传学校的要事大事,每年初,学校工作要点是本报宣传的重头戏,通过图说、校长谈、大家谈等方式将学校的工作部署传递到师生中间去;每年岁末,本报都会推出“年终盘点”,梳理一年来各条战线上取得的成绩。每年的“两代会”是师生关注的重要热点,本报以专刊的形式,全方位报道书记讲话、校长工作报告、评论,把学校的政策大事尽力宣传透彻。细数我校近年来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能在校报的字里行间找到或浓墨重彩或简明扼要的解读,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了解成大改革轨迹、明晰成大发展脉络的通道,师生员工们的精神在品位校报提供精美的精神“佳肴”中得到凝聚。


      育新人。《成都大学报》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报及时发掘和传播正能量,积极宣传师生典型,无论是被评选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年度新闻人物”、“十佳辅导员”、“十佳大学生”和校园涌现的凡人善举都是本报关注的焦点。本报对省劳动模范游莉、科研团队带头人王跃华、学生创客秦树、带着奶奶上大学的学生刘琳,获得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的张钦等典型人物进行深度挖掘,积极弘扬正能量。成大学生在暴雨中合力抬树救老师等突发新闻事件,宿管阿姨、爱心保安等“凡人小事”都是本报报道的对象,读者被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所感动和感染,追寻榜样一路前行,师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兴文化。《成都大学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师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成都大学报》多篇报道崇德向善,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温暖人心,本报宣传天府文化,记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创青春、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立、国际诗歌周等重大事件本报及时多角度深层次报道。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教师事务服务中心、轩客会等学校建设取得新的成果,本报及时以专版的形式进行报道。本报副刊选题紧跟当前中心工作和热点,专业认证、迎新季、毕业季、传家风、读书节、暑期社会实践、军训等都是本报报到的重要题材。副刊“我拍成大”是本报又一大特色,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学校的最新建设成果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读者从各个角度受到文化熏陶。逢五逢十的校庆,本报都以特刊的形式予以报道。


       展形象。《成都大学报》讲好成大故事、传播好成大声音,向读者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成大。《成都大学报》是展示学校风采的窗口,本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努力把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地方服务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展示出来,学生获奖采用“最美名片”的方式呈现成果,展示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本报在美编上下功夫,以更加深度和直观的形象展示相关内容,努力深化美术编辑,“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两代会”和“重要活动”等专题,采用“一图看懂”的形式进行报道,增强可读性。本报定期外寄友好高校交流,将校报电子版上传至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和学校新闻网,既有效地展示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又方便同行、校友和社会人士阅读。


       《成都大学报》400期来,遵循新闻宣传规律,注重高等教育特色,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鼓劲助威,为建设高水平城市型大学引吭高歌。


在创新新闻宣传报道中成就


“历史是新闻的沉淀,新闻是历史的流淌”。翻看过往,成大的昨天历历在目,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科建设进展迅速,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科研实力日益彰显,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所有这些,《成都大学报》都记录下了真实的片段。


      《成都大学报》是广大读者的贴心朋友。校报把真情撒向校园和学子心间,无论是在校师生、离退休的老教师还是海内外的校友,都时时关注着校报,珍爱着校报,牵挂着校报。正是在无数成大人的支持下,才有了校报今天的发展与成绩。看着读者阅读《成都大学报》时露出满意的笑容,让我们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亦感校报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来自读者的认可与赞许,增添了我们继续努力的勇气。来自全校上下的激励,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信心。


      近年来,《成都大学报》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奖励。在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主办的第一届“中青报大学生新闻奖”及“中青▪校媒奖学金”中,本报推荐参评的作品均获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在中国高校校报研究会作品评选中,本报选送的作品“军歌嘹亮,岁月鎏金”、“刘琳:带着奶奶上大学”和“我们照亮黑板 您照亮未来”先后获得一等奖,多篇作品获得二三等奖;在四川高校校报作品评选中,本报选送的多篇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莫言获诺奖,中国文学热了吗?”等多篇作品获成都新闻奖。本报历年编辑出版的《成都大学报》送成都市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资料永久收藏。


      岁月催老,办报弥新。改革是《成都大学报》的质量之基;创远是《成都大学报》的活力之源;读者永远是《成都大学报》的动力之本。惟有这样,校报才能成为精心打造的“成大名片”。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放眼未来,是为了更好地跨越。在未来的日子里,《成都大学报》将继续和学校一起风雨同舟,和师生一路砥砺同行。


纵观《成都大学报》400期来的编辑出版发行,感慨万千。400期的风雨历程凝聚了一代代成大校报人的心血和智慧。翻阅每一期《成都大学报》,无不体现了创新精神、开放态度,无不凝结校报人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孜孜以求。


     400期风雨跋涉,400期激情满怀。如今,站在新起点上,《成都大学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把校报办成师生重要的精神家园、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权威发布的重要渠道、舆情应对引导的主要阵地。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时代精神为己任,在学校宣传工作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9年03月10日 16:46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