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探析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责编
 

 

       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样化、传播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规律表明,价值观念的接受是一个涉及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系统过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这些内在和基本方面着手,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下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认知层面:晓之以理,注重理论穿透力
 

  宏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一个社会中,具体社会事务和思潮可能千变万化,但社会的价值系统,却相对稳定。这种价值系统作为一种预存立场而存在,甚至已经深入到无意识之中,不仅在意见评价,而且在信息选择、情感偏好和行为取向等多方面都无所不在地发生影响。核心价值观更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深层,在高度的简洁性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需要用许多具有穿透力的具体理论进行阐释。

  讲清“为何”,即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核心价值观。中央印发的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这表明,培育践行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既有国际原因,又有国内原因,确立三个层面、二十四字的核心价值观是综合考虑国际价值观较量发展形势、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和思想文化发展特征的结果,是在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和思想环境宏观把握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性成果。

  讲清“是何”,即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掌握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也掌握着精神资料的生产”,价值体系是在现实的人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并且与这种利益相一致,逐渐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意义。因而,所有高高在上的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维护和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同时,“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核心价值体系随社会需要产生,应社会变化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在新时期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体现了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了价值体系的包容发展。这种价值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为建设现代化国家,促进社会顺利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意识条件。

  讲清“何用”,即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什么。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表现形式,对于解释社会问题、指导实践和规划未来具有重要作用,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基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人们解释周围世界时所拥有的主观信念,无论在个人相互关系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意识层面上,它都提供对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加迪斯认为:“有意识形态要比没有意识形态使人们更容易地对待现实。意识形态为理解复杂的现实提供简单的模式。”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为区分社会不同思想意识树立了基本判断依据,具有促进政治稳定、文化交流乃至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深化阶段的今天,核心价值观更是发挥着凝聚共识、辨别是非,通过建立思想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层面:动之以情,体现情感亲和力
 

  情感和理智一样,是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重要支柱。情感体现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取舍,或喜怒哀乐的情绪选择,是一种个人的“主观偏好”。在古代,“情感证明”和信誉证明、逻辑证明一起,被视为使他人接受某种思想观念的基本要素,而“情感证明”就是通过调动听众的感情来达到目的,因为高兴或悲伤,爱或恨、亲近或疏远往往会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在我国,国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同样需要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情感的“强磁场”。

  把握社会情感需求变化特征。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促进了人的主体性觉醒,社会在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需求更多,情感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利益需求在增长,多方面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同时在增长,这使各方面工作面临新的社会情感形势。从总体看,新时期社会情感的需求不再仅仅限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层次,而是提升到秩序需要、归属需要、享受需要、自尊需要乃至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层次。这些社会情感需要的变化,不仅反映出社会整体教育文化水平已有较大提高,而且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也大为增强,因而维护自身物质权益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精神权益的要求更高。

  树立科学的接受对象观念。在传播理论中,受众是具有一定能动性的媒介使用人,对传播过程和内容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同样需要正确认识接受对象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接受对象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求,树立既理解适应又不盲目迁就,积极引导的观念,对于提高培育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方式方法。新的发展形势和情感结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丰富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方式方法。这就要密切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需求实际和情感实际,不断创新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事例、手法和方式,有效丰富信息含量,增强互动效果,以基层化、平民化的视角,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在对不同群体的情感“分类满足”和精神抚慰中提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效果,形成积极关心、主动参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社会情感氛围。
 

  意志层面:立之以志,突出内在涵化力
 

  相对于情感的具体和多样性,意志具有深层和稳定的特点,而且和行动关联。整体看来,意志体现为引发行为的动机、意图、愿望、要求等,并且能以特定精神品质影响行动。古人一向注重意志的培养,曾指出:“正其志与道,则事理皆得,故教者尤以正志为本”,“身可辱,生可损,国可亡,而志不可夺”,“正其志”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前提和先决位置。

  但是,意志培养非一日之功,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培育践行需要长期的内化和认同过程。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同样需要采取多种途径,长期浸润,逐步涵化,达到内心的理解和认同。

  客观认识当前主流价值观念认同形势。社会转型的共同规律是,转型前统一的思想认同局面被打破,形成“新的认同的出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的认同的变迁”的复杂局面,而认同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价值问题。对我国而言,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主流价值认同的问题。改革开放为公众提供了多种价值参照系统,价值取向由改革前的单一化趋向多样性。这种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社会的凝聚性,推进社会的离散性,建立维系社会的价值支柱需求更显迫切。

  分析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规律。价值体系既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吸纳新的共识进入其中丰富完善自身。价值观念的认同有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演变过程,它最初是以个体意识或团体意识为基础,以个人的经验为主要形态。在社会性的意见整合过程中,这些个人经验或价值观逐步得到提升,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当新的更加合理的思想观念形成后,主体会自觉选择和倾向于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价值规范体系。因而,把握规律,注重新型社会共识的凝聚,推进内心认同,将能促进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构建多样化思想教育熏陶体系。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离不开思想教育熏陶体系的建立。在学校教育层面,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家庭教育层面,要以核心价值观引导优良家风形成,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结构;在社会教育层面,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综合作用,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浓厚的社会教育氛围,从多个层面推进思想教育的内在涵化效果。
 

  行为层面:践之以行,彰显实践影响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中,培育是内化,践行是外显,二者既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古人一方面提出“行可兼知”的观点,强调知源于行,必须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另一方面,又提出“知行合一”,要求二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在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中,更是要注重身体力行。因为对于内在精神素养的提升来说,“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历史经验表明,成功的主流价值体系都是认知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最终必须落实到满足不同人群的利益需求实践上,这样才能得到不同人群的认可。我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体系能够得到官方认可,因为其能强化其统治,因而得以通过权力推行而强化;能够得到知识分子阶层认可,因为其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并且通过学校教育,考试制度等使之成为知识分子的追求;能够得到普通群众认可,因为它能够通俗化,在生活中实际运用,因而可以在广泛的社会中流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来说,需要加强行为实践,促进思想认识的巩固和强化。从宏观的视角看来,这可以和三个方面的实践结合起来。

  在国家层面,和广泛深厚的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和工作促进作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文明进程,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同时,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取得全面深化改革新成就而不懈奋斗。

  在社会层面,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实践相结合。这就要弘扬我国优良传统,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活动中坚持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深入推进重大典型宣传,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热心公益、勤劳节俭和爱岗敬业教育,并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善于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形成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在个人层面,和真切实际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言为心声, 行为心表”,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自己的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践行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积善成德,以长期不懈的生活实践积淀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态度和情感结构,以良好的生活作风、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成为自觉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

  总体看来,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成为一个系统结构。古人曾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内在精神治理方面,价值观念教育等更有优势,只有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使它不仅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将对我国建设“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博士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