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启红:奔走在扶贫第一线的博士副区长

文:李科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0日
李科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李洁
责编

“扶贫第一线”“博士”“副区长”,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词,却被吴启红串联了起来……2015年11月,我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吴启红博士赴广安市前锋区(国家级贫困县)挂职担任副区长,开启了他的扶贫之路。


广安市前锋区设立于2013年2月,幅员面积505.6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街道),总人口53万,其中户籍人口37万,农业人口29.1万。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旱山区、漏水区、水淹区、石漠化区、地质沉陷区分布广,集中连片贫困尤其突出,全区贫困人口3.9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3.2%。吴启红赴前锋后,定点联系前锋区龙滩镇黄连村、新生村和保洞村三个贫困村,这三个村地处大山深处,十分偏僻,基础条件差,脱贫压力较大。2016年,前锋区被列为全省五个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无疑将任务再次加码。作为高校的挂职干部,缺乏地方工作经验,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任务,吴启红该从何着手呢?


“外来人”的家乡情


要不是因为挂职锻炼的机会,或许吴启红连前锋区这个区名都无从知晓,或许一生都不会涉足这个地方。吴启红告诉记者,赴前锋挂职,起初对于他来说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想得更多的只是听从组织的安排,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来前锋后,吴启红负责联系国土、城建、城管等工作,分管农业农村交通等工作,定点联系黄连村、新生村和保洞村三个贫困村。三个村基础条件相对滞后,群众生活条件较差,仍然有295名群众处于贫困状态。经常深入群众,与群众话家常,吴启红和当地老百姓建立的联系日益紧密,难以割舍。他看到群众生活的不易,为前锋新区脱贫摘帽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情愫油然而生。


大学来的“小学生”


从学校跨入政府系统,工作领域发生巨大变化。吴启红初到前锋,对前锋区情、贫困村村情以及扶贫相关政策不了解,他对于如何开展工作没什么底气。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了解政策,吴启红开启了新的学习之旅。他告诉记者,“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我不得不努力学习,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为了尽快补齐知识上的短板,吴启红找来了近几年来省市关于扶贫的政策文件、前锋区历年工作相关文件以及区情和联系贫困村的村情。白天忙于处理日常事务,抽不出时间,他就从晚上的休息时间中挤时间。以前注重“养生”的他晚上工作时间几乎不超过11点,而到前锋的第一个月他几乎每天研读政策文件到凌晨。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对相关政策情况了熟于心。


吴启红心里明白,学习仅是只是开展工作的前提,要想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找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结合点。他利用白天在基层开展工作的时间,虚心向基层干部和基层群众请教,甘当“小学生”。据龙滩镇副镇长王川东讲述,起初吴启红向他请教扶贫政策、基层工作方法,他还有点“胆怯”,心想去指导博士副区长,有些不好意思。吴启红看出这点,主动找到王川东:“王镇长,对于基层工作我确实是个新手,你在基层工作这么久,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这方面你是专家,还希望你能多给我提建议、多做指导。”吴启红的一番话打消了王川东的顾虑,从此与吴启红的沟通更加顺畅。


前沿阵地的“指挥官”


前锋作为2016年全省5个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党委政府确立了“率先脱贫摘帽、争做全省标杆”的目标,成立了由书记、区长为“总指挥”,分管区级领导为“副总指挥”,成员单位为“一线将士”的“作战体系”,而吴启红作为分管扶贫工作的政府领导担负起重要的角色。



“启红,我们一起到村上去督查,看看今天我们开会确定的事项有没有落实,看看第一书记是否在岗。”凌晨1点,吴启红接到区委书记电话,刚刚躺下准备休息的他,一边回答一边迅速穿上衣服奔赴现场。


8月中旬,省上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前锋进行精准扶贫实施预评估,平时工作做得这么好,预评估可不能掉链子,怀着这样的想法,大家自然就上紧了发条,工作再次加码。


周五晚上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会上要求全体干部必须将帮扶工作做好做扎实。会议刚结束,吴启红接到家中电话,说小孩发高烧。吴启红实在放心不下,给书记请了假,连夜驱车赶回成都。到了成都,孩子的点滴已经挂上了,看到这种情景,吴启红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一方面放心不下孩子,另一方面又担心前锋的工作。接下来两天,吴启红一边陪孩子,一边通过电话了解前锋的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部署相关工作。两天下来,小孩病情稍有好转,周一凌晨4点吴启红便起床驱车前往前锋,参加早上八点半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会,继续投入到脱贫工作中。


科技扶贫的“创新者”


吴启红着力于脱贫工作中的创新,特别是带领区脱贫办的同志开发全省首个集动态信息发布、民情收集反馈、政策法规宣传、扶贫脱贫管理和农产品电商于一体的“互联网+精准脱贫”APP大数据信息平台——“前锋区脱贫攻坚信息平台”,建立区、镇、村三级信息显示终端,织密精准脱贫信息网、知情网、宣传网、监管网和致富网“五张网”,开辟政策宣传、民意畅达、群众致富新渠道。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推广。



高校扶贫干部有智力和专业方面的优势。作为我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的吴启红,在数次参加政府规委会、政府常务会对相关贫困村的乡村旅游规划以及新区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查时发现,某些设计单位设计水平较低,多次上会都无法满足项目设计高度和深度的要求,不断修改设计方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多方努力,吴启红将在我省规划建设领域颇具实力的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引入前锋区,全面帮助和参与贫困村的乡村旅游规划、市政、景观、特色集镇打造、街区风貌塑造等建设设计,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层次,节约了建设时间。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拥有诸多优势,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我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在BIM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和尝试,在省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经吴启红积极联系,8月下旬,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文渊带领学院相关教师等5人,与前锋区分管城建的政府领导、区住建局、区规划局进行深度交流,为新区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形成校政合作。同时,初步拟定将前锋区人民医院的项目作为BIM这项新技术在广安的首次试点。


脱贫路上的“勤务兵”


吴启红心中明白,要想群众实现脱贫,关键还是要在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上做文章。



黄连村地处山区,通讯信号不好一直是制约黄连发展的一大难题,很多贫困户因为与外界的联系不畅,导致农产品不能及时销售。要解决通讯信号不好关键是要解决基站的问题。在山区建设基站投入较大而且不好解决供电问题,钱从哪里来、电由哪里供,一直困扰着吴启红。为此,吴启红四处奔走,多方协调,他先后数次组织经信局、铁塔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水源头电站等部门和企业召开专题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科学合理选出了基站建设位置。为解决资金的问题,他前后数次奔波于铁塔公司和相关部门之间,最终以区财政和企业各解决一部分资金的方式予以解决。通过多方努力,基站建起来了,通讯信号不好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新生村主导产业是花椒,但本地花椒品种不是很好、产量不高,加之提供的花椒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直接影响了当地群众的增收。为了提高花椒的产量和价值,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吴启红没少花心思,开始动用“老关系”。他邀请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孙雁霞及专家团队一行前往前锋,考察特色农业和特色林业,为花椒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专家团一行赴前锋后与龙头企业—禾成林业就新产品研发等进行了深度交流,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吴启红驻村期间,经常性走村串户,与百姓聊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张小武是黄连村贫困户张天权的孩子,今年14岁,随父亲在广东东莞大朗向阳小学读6年级,由于是异地就读,没有享受到相关教育资助政策。在得知情况后,吴启红通过区教育局,主动与张小武就读学校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沟通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帮助张小武争取到每年600元的教育资助。



该村贫困户向秀安,因肾结石需要在医院做手术,但向大爷不识字,不懂农村医疗报销等相关程序和报销比例,怕自己承担不了医药费,迟迟不去住院做手术。三个贫困村在家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政策通过文件传达老百姓不容易明白,因为不了解政策,耽误了很多事情。吴启红想,要是能将这些政策编为大家容易明白的段子岂不更好。经过一番“创作”,他将医疗报销政策编成了一段顺口溜,“县内医院报的高,门槛费用全取消,住院押金不用交,住院结账有人跑……”。吴启红将顺口溜讲给向大爷听,并告诉向大爷,从2016年9月12日后,贫困户在区内医院住院治疗,合规费用全报销,打消了老百姓住院看病的顾虑。


走出“象牙塔”,“书生气”变成了接地气,这就是吴启红。一个把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作为服务群众、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开拓创新的最好课堂和广阔舞台的博士。一个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为打赢脱贫“摘帽”战不懈奋斗的副区长。敢于下深水,冲到最前面,吴启红在前锋区精准扶贫道路上奔走。


(文/李科  编辑/李洁  责编/周小骥) 

编辑: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