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Nazim Kocas:德国小伙和他眼里的精彩中国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0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Nazim Kocas,德国波恩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成都大学与德国波恩大学联合培养硕士。

 

是语言达人 也是“吃货”

 

“藕是食物,猪脑不是豆腐,太有趣了!”

 

Nazim Kocas到成大仅两个多月却早已沦陷在了食堂的美食里。


“这里的食堂菜式太丰富了,德国的学生食堂只有一两个菜。”“我最喜欢五食堂的拌面,还有后门的夜市。”“四川火锅太好吃了!”……说这些时,他乐得像是一只掉进了米缸的小老鼠,和我讨论回锅肉的做法时,他褐色的眼睛里泛着光,目光炯炯的样子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一个吃货的修养。


Kocas高鼻窄脸、眼眶深凹、头发微卷,是一个标准的帅哥。他有一双长到令人尖叫的长睫毛,“因为我的父母是土耳其后裔,生活在沙漠周围,睫毛必须要很长才能挡得住沙子,我是这么解释的。”他边说边笑,一口流利的中文让我们的交流全程无压力。最令我惊叹的是,这个27岁的小伙还掌握了法语、英语、德语、土耳其语四国语言。因为祖上是土耳其裔德籍移民,而英语和法语是中学时的必修。在这样一个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家庭和国度的浸润和教育下,Kocas成为了一个语言“达人”。


跟中文的结缘始于Kocas的中国朋友。中学时,Kocas住在一个各国留学生混居的公寓里,房间隔壁正好是一个来自重庆的中国留学生,听着他嘴里不时蹦出的中文,那种语腔语调,Kocas 觉得“太好听了”。为了学习中文,Kocas和邻居约定:“我教你德语,你教我中文”。一开始,中文的拼音、字形、字义让Kocas抓耳挠腮,“太难了!”但他又转念一想,“难才具有挑战”,他决心一定要把中文学好。


另一个中国朋友,他们日常用德语交流,这让Kocas觉得“我和他是一样的”。但当朋友向他介绍中国川、鲁、粤、苏、浙、闽、湘、徽八大菜系、中国人的家庭构成、各民族多样的风俗,Kocas才明白中国的文化原来如此的丰富。对中国,他更加心生向往。



 

Kocas的两次中国行

 

“假如Kocas是中国人的话,一定是个成都人。”

 

2011年春天Kocas完成大学申请,而德国的大学要等到秋天才入学,这中间有长长的一段空闲,准大学生们都会趁着这段时间去做各种兼职,Kocas则在心底悄悄酝酿着一个计划。


当飞机稳稳停泊在首都国际机场,走出机舱的那一刻,闻着迎面吹来的风、看着眼前走过的黄色面孔的人、当脚稳稳踩在中国大地,Kocas第一次强烈的感受到了这是中国。以前的中国只是小学课本上的一个名词、一个与德国相隔大半个地球的遥远国度;是中学时偶一得见的中国歌手,而如今当身临此地,他才感到中国离自己如此的亲近。


在北京的半年时间里,Kocas报名了一个语言学校专心学习中文。每天下课后,他就搬着凳子到小区门口找保安聊天,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北京人很热情、很喜欢侃大山,保安就耐心地一句一句的教我、纠正我的发音。” Kocas还试着看《故事会》这类杂志,通过阅读认字、学语法。刚开始看不懂,只能跳着读,后来慢慢能读懂大半……回忆当初单枪匹马闯中国,Kocas 开心地说:“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很乐在其中”。


2011年成都大学与波恩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以两校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项目为基础,在研究生论文撰写,学术资料、学术刊物交换,举办双边学术交流会议等方面进行合作。每年,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王卫教授都会几次去往波恩大学,王卫教授与Kocas的导师、也是动物科学领域的专家 Prof. Jaeger一直有着很好的联系。当导师向Kocas提到这个去中国成都、成大学习的项目时,Kocas几乎是没有迟疑的就向王卫教授发去了申请信。当Kocas向父母、哥哥、姐姐、朋友们说出自己即将成行的中国学习计划,他几年的中文学习才终于被人所知。


在德国这样一个讲求效率的精密国家,Kocas却是一个尤其崇尚慢节奏生活的人,喜欢喝茶、散步、嗑瓜子、玩扑克牌而且还巨能吃辣……曾经一位中国朋友跟他说:“假如Kocas你是中国人的话,一定是个成都人。”Kocas相信,去成都一定是命中注定。



 

 

“《红楼梦》太难了”

 

“在中国的每一刻都是学习。”

 

第二次中国之旅,中文更加纯熟的Kocas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租房、交友、学习、生活他都有条不紊,就像是一条被投放到大海的鱼,悠游自在快乐无比。Kocas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那齐牧”(音同Nazim),他解释说“齐是整齐,牧是因为我是动物科学专业,放牛的。”


每天,他在海外教育学院和留学生一起上半天的中文课,下午和伙伴们一起在研究生工作室、学院实验室,一起查文献、翻译文献,准备自己的研究报告。这半年的学习中,Kocas要完成一份有关《中德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对比分析》的报告。正是凭借此课题,他申请到了欧盟的奖学金。他还专注研究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如何养殖中国土鸡,配料的核算、疾病预防方法等,研究长成的鸡肉的纤维、色泽、水份、氨基酸含量等等。在金堂县,生物学院有一个试验农场,他也会常常跟着王卫教授一起下到农场,跟“咕咕鸡”亲密接触。微信上他发的唯一的一条消息,还是庆贺在成都找到了一本在德国许久都不曾找到一本名为《蛋鸡的信号》的书。


“在中国的每一刻都是学习”Kocas说。


这趟学习旅程让Kocas真切领略到了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和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德国大学的各个学院分散在城市的中心周围,而中国的大学校区集中非常热闹;德国教授(导师)更多的时候是专业严谨的代称,而中国,像王卫教授则是幽默热情、像一个令人尊敬的家人”kocas兴奋的比较。德国人很重视计划性,约会要提前预约,在中国,常常临时起意说走就走,这让他觉得生活随时都有惊喜。“吃在德国很简单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但在中国人很看重吃,把吃当做一种享受、一种交流沟通的方式……”


“我在德国见到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可能是因为语言掌握得不是很好,他们看起来害羞,但在中国我接触到的人都是很热情、礼貌、好客的,同学们总是帮助我,一起聚餐、打麻将。”据说已是“麻坛”高手的Kocas 对机麻很是着迷:“机麻好神奇,三秒钟的时间就可以把牌码好”他手舞足蹈着模仿着机器码牌的样子,又说“德国有享誉世界的发达的工业,但是都没有生产出机麻这样的机器。”



kocas和王卫教授夫妇


在中国也让Kocas亲身体会了真实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成大的同学们都是很主动、很努力、很有纪律、爱好文体的。”“以前新闻总是报道中国的空气污染,我还以为中国是没有蓝天的,现在才知道,中国蓝天多且漂亮,校园里、青龙湖也总是充满绿意,大片大片的绿,散步休憩舒服极了。”但是……他说,“中国的交通真的是太吓人了,我在这里根本不敢开车。”


他知道要想读懂中国还要从根上入手。同学们为他列了一些书单,Kocas最近正在猛啃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刚刚看了开头桃园结义,好看;《西游记》看完了,太有趣了;《红楼梦》太难了……” Kocas面带愁容,“古诗词太多了,读不懂”。


对这位“洋弟子”王卫教授有着难以抑制的喜欢:“优秀、踏实、认真、勤奋、刻苦、自律,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德国人。让他4点钟以前把一份报告发给我,他总是一秒不差的发过来,还准时等在办公室里。报告总是高质量的完成。认真、单纯、可爱,这是同学李俊霞眼中的Kocas,他收获朋友们一片好评。



 

9月就要启程回国,Kocas说“在中国的生活有多幸福就有多少不舍。”我希望回到德国,能够运用自己的中文帮助中国留学生更好的融入德国的生活和文化,也希望能以自己的经历带动更多的德国同学到成大来学习交流。对于自己的未来,他说希望以后能担任德国政府顾问,让德国政府更加了解中国的农业体制。


“我现在学习中文还会出汗,所以我会再回来,再回中国回成大学中文学中国的文化。” “现在我最想把机麻带回德国去,哈哈哈哈……”


       对中国,Kocas还有更多的眷恋,不过原因嘛?……这是个秘密!


    (文/旻旻  编辑 /闵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