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 牵引大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责编

       6月24日,《中国教育报“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专栏,以“产业融合牵引大学发展”为题,对我校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取向,积极投身服务成都应用科研,牵引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快速提升的办学理念、创新实践和改革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收到积极的社会反响

 

       成都学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恢复本科办学以来,学校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取向,着力构建产业融合型科研工作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应用性研究,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与地方服务两大职能,牵引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不断彰显城市型大学办学特色。


       以产业贡献度考评科研工作。学校按照差异化错位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充分考虑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型综合大学”的新办学定位。学校把服务成都发展确立为“十二五”规划的七项重点工程之一,明确了融入城市产业发展、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导向。学校着力改革科研考核管理制度,以产业贡献度考评科研工作的制度创新。其显性成效突出表现为来自地方产业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快速增加,从2007年的500多万元增至2013年的3000多万元,项目数达250项。


       组建专门机构推动产业融合型应用研究。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和学院限制,将原来分散至各学院、乃至教师个人的科研资源整合起来,组建成立校级研究机构——成都研究院,统筹推动全校产业融合型应用研究工作。


       该研究院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要,整合科研资源,跨学院、跨学科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健康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教师教育服务、国际合作服务六大产业服务平台,构建起产业融合型科学研究集群发展的基本架构。


       研究院下设27个研究中心,与10多个产业和30多个政府机构建立了合作共建机制。学校与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开展食品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工作;与市教育局共建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参与成都乡村旅游品牌三圣乡幸福梅林景观规划设计、灾后都江堰等地“熊猫驿站”建设和“天府新区旅游产业规划”。美术学院组建桃文化研究团队,服务学校所在地龙泉驿区的桃花经济、桃花文化建设……目前,学校正积极申报建设省级“2011酶工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产业融合型应用研究向更深层次突破发展。


       教育培训是促进产业发展、服务地方建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学校承接并开展了成都市中小学千名校长大练兵、涉农社区干部培训等涉及旅游、食品、制药众多产业领域的教育培训,每年近2万人次。


       发展应用研究彰显城市大学特色。3年来,学校60%左右的科研项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直接服务于成都的项目达430项,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发展活力。 


       产业融合型地方服务发展模式推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快速增强,城市型大学特色不断凸显。学校科研经费从2007年的600多万元增至2013年的5600多万元,省部级(含省高校)科技平台从2007年的1个增至2014年的15个。产业融合型应用研究还促进产业要素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了教学软硬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借力校企合作,文化创意平台与电子信息平台实验室建设分别吸引社会投资700万、企业投资1000万、政府投入500万;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0多个……


       学校以应用技术大学为目标,深入探索产业融合型地方服务发展之路,必将成为学校建设国内知名城市型综合大学的重要牵引力。 (屠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