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推动当前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著名大学纷纷组建成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创建机制,搭建平台,大力扶持交叉学科建设发展,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在“转型升级、改革创新,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的办学目标指引下,学校决定聚合优质科研、教学资源,着力打造一批高层次的科技平台——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形成推动科研和教学工作深化改革新的生长点和支撑面。
去年10月,学校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以来,截止目前已立项建设两批共6个在建中心和1个培育中心。首批建设中心包括“艺术与科技融合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材料与工程科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药物研究与临床评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第二批立项建设的有“医用机器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以及“汽车电子技术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培育中心。
“材料与工程科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以机械工程学院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主要依托单位,以两个部门的软、硬件资源为基础,着力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五大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面向材料与工程科学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而重点规划建设的科研平台。中心下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室、力学研究室、机械工程研究室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研究室共计4个专门研究机构,目前拥有总值600万元的科研设备和近600㎡的专业实验室。中心确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科学与新材料应用研究、材料与结构的力学问题研究、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先进制造技术、岩土工程及灾害防治和污染物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
作为首批建设项目,材料与工程科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担负创新探路的重要使命。中心确立了开展交叉学科科学研究、探索交叉学科优秀人才培养、推动科研管理制度革新、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四大任务。通过重点投入、灵活聘用、精心培育、高效管理等举措,中心瞄准重点交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逐步确立起几个具有前沿性与交叉性互溶、实体与虚体相相通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购置先进仪器设备,逐步搭建起交叉学科、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平台;探索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宽厚基础;采用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汇聚高水平优秀人才,建立优势互补、动态开放的研究队伍,针对区域相关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不断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提升贡献度。
高层次人才是中心建设的关键,材料与工程科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高度重视研究人员队伍建设。现有科研人员30多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中心首席专家校长王清远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创新团队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新型材料与结构力学问题、超长寿命疲劳与可靠性、实验力学、结构抗震复合材料加固与耐久性、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及其低碳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担任破坏力学与防灾减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全国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等重要专业技术职务,在团队建设上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通过历时一年的建设,中心在科研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稳步取得进展。规划面积1000㎡的实验室场地改造方案已制定完成,预计2016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50吨伺服液压疲劳试验机、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价值近700万元的科研设备也将于2016年初装备到位。引进优秀科研人员10名,其中特聘教授3名、特聘副研究员4名,博士后1名,优秀博士1名,紧缺专业(焊接)硕士1名。校长王清远教授带领的团队,2015年成功立项自科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各1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2015级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被纳入一本招生范围,中心学科涵盖的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正力争3年内成功获批硕士点。
2015年至2018年,是材料与工程科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心将努力建成面积1500-2000㎡的实验室,配置价值2500万元的一流实验设备,形成较完备的材料、力学与土木学科科研硬件体系;建成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力争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引进特聘研究员5-6人,特聘副研究员或优秀青年博士12-15人,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2-3个;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6-8项、发表高水平(核心及以上)科研论文200篇,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争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3项。
(制图/薛婉露 文/肖乃田 编辑 唐伟 责编 周小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