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作客成大讲坛 主讲“分子货物”的投递原理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1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本网消息(文/旻旻 图/黄晨焕)5月10日,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文理学院三院院士、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受邀到校讲座。


一件淡蓝色衬衣,神采奕奕的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一走上讲坛就赢得了现场师生热情的掌声,聚德霍夫教授全程站立,为听众详细介绍了自己主研的突触传递和自己诺贝尔获奖成果的研究过程。


“新闻记者先知道我得奖的消息”


2013年10月7号17点30分(北京时间),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正式揭晓,托马斯·聚德霍夫与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和兰迪- W.谢克曼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彼时的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正奔袭在一次出差的途中,当地时间凌晨两点,提前知道消息的新闻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解答了细胞如何组织其内部最重要的运输系统之一——囊泡传输系统的奥秘。谢克曼从基因层面上为了解细胞中囊泡运输的严格管理机制提供了新线索;罗思曼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复合物,可令囊泡基座与其目标细胞膜融合;基于前两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托马斯·聚德霍夫发现并解释了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确地释放出内部物质。



“如何将‘分子货物’准确投递 这是个问题”


托马斯·聚德霍夫以研究突触传递知名,现场他用一张张的图片、一张张精细的表格,图文并茂的讲述了自己的研究过程,为听众详细介绍了突触传递和囊泡运输的相关知识。


人类身体中每一个细胞都像是个生产分子的工厂,这些分子需要被运送出细胞、送往不同的地方,包装他们的东西被称为囊泡,而为了阐明囊泡运输行为的原理,如何在准确的时间内被送往准确的目的地,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和业内专家进行了坚持不懈地研究。


他把这种分子的运输活动放在大脑去研究,想弄明白大脑中的信号是如何从一个神经细胞传输到另外一个去,以及钙离子是如何调控这一过程。从三种不同的促进基因的比较分析中,他最终解释了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确地释放出内部物质。


从此,人类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来修复囊泡运输当中产生的错漏,精确到具体的时间和位置——就好比是掌握了工厂运货的路线、车号、汽油来源,只要手里掌握维修工具,就可以冲上去进行抢修和维护了。在临床上对于包括致病机制不甚明确的疾病,如阿兹海默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的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


“其实我也没有获很多奖”


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1955年出生在德国哥廷根,先后在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亚琛工业大学、哈佛大学和德国享誉世界的顶尖综合大学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求学路上“一水儿”的名校加持,他可称得上是“最聪明的人”。2008年,他转往斯坦福大学工作,并分别于2002年、2008年、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文理学院院士。2010年,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获得挪威科学与文学学院颁发的卡弗里奖,2013年又获得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面对现场观众“诺贝尔奖与您过去获得的那么多的奖有什么不一样呢?”的提问,荣誉等身的他却淡泊如一,“其实我没有获得很多的奖,而诺贝尔奖之所以看起来不一样,或许他是不关涉政治,用来奖励在相关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我很幸运。”


“在做获得诺奖的这项研究时,也有唱衰和质疑的声音……”他一语带过。做科研,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发现,他用了30年……面对非议,他执着地埋头研究,无疑为年轻的科研者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可爱的“great先生”


聚德霍夫教授亲和儒雅,彬彬有礼,面对演讲现场的小插曲,他也始终面带微笑,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与师生亲密互动,让人禁不住大赞“Nice”。


他与中国,渊源颇深。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夫人陈路是中国人,也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曾在2005年荣获麦克阿瑟奖。两个“最聪明的人”在一起是什么景象?这无疑让人十分好奇。他带着笑意,说妻子不仅是妻子,也是一个团队的队友、伙伴。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


曾经造访过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他对中国城市的“大”和中国人家的情结感触很深。第一次来到四川和成都,新的地域和新的城市带给他无限惊喜,他化身“Great”先生,每每听闻成都城市跃升和成大发展状况的介绍,他总是不禁赞叹道“great”、“So good”。走在成大的校园,感受着校园的景致,他说成都、成大值得一来一再来,在师生们向他发出来成大再讲学的邀约,以及帮助学校相关学科提升的请求,他也欣然接受。


演讲全程,亲和儒雅的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始终面带微笑,丰富的身体语言带动现场,与听众热情互动。面对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疑,现场听众多次鼓掌致敬。


演讲结束后,师生们争相与聚德霍夫教授互动、合影,近距离领略大师风采。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周小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