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青年

【成大人物】甲古小华:悬崖边自主发电上网课的彝族少年

文:李燕霞图:新华社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李燕霞 新华社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肖乃田
责编 陈钧

在自习室上网课的甲古小华


在距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中心30公里以外的黄土坡,生长在海拔2000多米的长板桥村。居住在此的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甲古小华的家和村里百余户人家,在今年7月以前还没有通电。疫情期间,为了上网课,甲古小华用几根木头和编织袋,在信号最好的山坡上搭起一间“悬崖自习室”。靠一套旧的小型水力发电装置,截溪蓄水发电,接线到坡顶供电上网,甲古小华最终顺利完成了长达五个月的网课。


“硬核”“年少有为,自立自强”“中国好少年”......经半月谈、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后,彝族少年甲古小华赢得了多方点赞。有网友感叹道,“不由自主地想到蒲公英。那飘飞的蒲公英种子,无论飞到哪里,无论土壤肥沃或是贫瘠,只要真是颗好种子,就一定会想尽方法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悬崖自习室


甲古小华搭建的自习室


水力发电装置又堵了,这是它今天第3次“罢工”了。


下课间隙,甲古小华起身去半山腰的山溪清理那台小型“发电站”。山石之间,溪水“哗哗”流淌,小华挽起衣袖,熟稔地清理发电装置中的树叶和泥沙。不一会儿,他重新启动发电装置,再原路爬上山坡,接线通电。


“不然,没法发电上网课。”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大高校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2月24日起,学校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总体方针,把课堂搬上“云端”。居住在长板桥村的甲古小华和村里百来户人家是村里的自主搬迁户,7月以前还是没有通上电的“隐秘角落”。家里没电没信号,不能上网课。“不上网课,就只能重修,重修意味着又一笔开销。”这是小华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拿着手机满山坡的找信号,在信号最好的坡地,密密麻麻的松树挡住了天边的云,小华在这里搭起一间自习室。


从自习室出发,沿着近80度的陡坡向下走就能找到一条山溪,山溪湍急,很适合水力发电。小华翻出了家里废弃多年的水力发电装置,依照网上的经验贴,将发电装置拆卸,检查零部件完好程度,更换已经不能运转的零件。用一根有小腿大小的水管将溪水与水力发电装置相连,依靠水力带动发电机转动,成功发电。


塑料编织袋搭起的自习室遇上刮风下雨就岌岌可危,经常是“外面下大雨,自习室里下‘小雨’。”遇上风大,“键盘上全是沙”。但小华说,“通过自己努力能继续学习就已经很满足了”。


辅导员衡容了解到甲古小华的情况后,立即向学院申请了1200元临时困难补助,用以补贴小华上网课产生的通讯费。


“为了全面解决长板桥村用电问题,从今年5月起,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架设10千伏线路3.31公里,架设低压线路14.09公里。”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7月6日架线工程全面完工。


两条电路翻山越岭来,给小华和村里没有通电的人家带来光亮。或许,小华孜孜以求的学业某一天也将照亮他的未来。


成如容易却艰辛


小华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时至今日,小华家还是土坯房,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是卖家禽。从长板桥村到成都大学不过300多公里的距离,小华却走了无数的“路”才来到这里。


小学生四年级小华辍学去放羊,这是尚且年幼的他认为分担家庭重担的唯一方式。在黄土坡的山林间,他只有数羊来消磨一整天。眼看着身边读书的小孩跟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放羊的他站在山坡上,一眼望去,长板桥村的远处是山,山外还是山,“读书是唯一出路”,尚且12岁的小华内心读书的渴望愈发强烈。


家人的支持下,小华重拾书本,靠着“读书有出路”的信念支撑,终日孜矻。中学时,他每次回家总会在镇上给台灯充好电,或者拆废弃手机的电池,接上小灯泡方便看书。微弱的灯光下,是少年那颗汲汲求知的心。


2016年,他考上西昌市重点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凉山州民族中学。上高中起,小华没再向家里要过生活费,全靠假期兼职和“杉树公益”每月300元的资助。节攒下来的钱,小华都悉数寄给了家里,他希望攒下来的钱能够把家里的土坯房修成楼房,一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上大学,小华走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申请到助学贷款和每年4500元助学金,解决了学费的问题。课余时间,他申请了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周末,刷盘子、做服务员、兼职快递拣货员……小华一点一点地积攒着上学的费用。


尝过生活的苦涩,小华有着这个年纪本不该有的成熟和懂事。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人生十字路口的种种抉择都是小华自己拿主意。有一次,父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危急,但他死活不肯去医院。知道父亲担心医药费的问题,小华毫不犹豫地拿出兼职挣来的钱给父亲治病。


对小华来说,念书是他的稻草,把他从大山深处的“贫瘠”中打捞起来。如果不是对求学的坚持,小华或许会走上同父辈相似的人生道路,几代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他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摸索着去往前方的路,在抵达之前,不受动摇地坚持。


关于未来,小华心里早已有了打算,“我想考公务员,回家乡去,帮助大山里渴望知识的孩子。”他想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也希望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从相似的困境中突围。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板桥村村支部书记余彬描绘了长板桥村脱贫的蓝图:“充分发挥家乡自然资源的优势,把长板桥村打造成彝族民俗风情旅游第一站。”这个藏在深山里的村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正在发生。一个又一个和小华一样,想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人陆陆续续回到这里,改变着山和山里的孩子。

编辑:肖乃田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