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我爱我”让大学生放飞心灵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26日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责编
2006年5月16日,即将答辩的人大优秀女博士董锦瑞以跳楼的方式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2005年8月20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留下遗书,同样选择从教学楼七楼纵身跳下,遗书中充满厌世情绪……
  大学生自杀,似乎成了屡见不鲜的新闻。深究其因,不难发现,心理问题是导致这些天之骄子行为极端的首要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昨日,是第六届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成都各高校纷纷开展活动倡导心理健康,使大学生们通过活动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活动现场
  放飞心灵形式多多
  记者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受到各大高校的普遍重视,“5•25”当天,各高校开展了丰富生动的现场活动。成都大学举行了该校第三届“5•25”心理健康周开幕活动,活动主题是“建立危机干预机制,搭建和谐教育平台”,开幕现场还有“心理健康图书展”、“心理板报展示”以及“心灵之声——‘我爱我’心灵寄语”等,几百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成都理工大学也组织了心理健康趣味体育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四川大学则于昨晚为广大学生免费播映了《美丽人生》等心理影片。
  近日,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则联袂成都某医院共同组办“首届5•25我爱我心理健康周”,在5月22日—5月28日期间,大学生们将通过“放飞心灵”、心理知识卡片测验、现场心理测验、“5•25我爱我”晚会等系列活动,呼吁大学生“珍惜自己,博爱社会”。
  记者调查
  相当部分大学生心理亚健康
  据介绍,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不断增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据一项青少年教育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占较大比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尤其是大学生在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昨日,记者就心理健康的问题在四川大学、成都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心理问题当中,压力是最容易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的因素,而这些压力来自各个方面,有家庭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等。
  大学生说
  各阶段压力让人焦虑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大三学生刘颖蔚认为,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特别好,各方面的压力容易让他们产生焦虑,特别是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对自己的期望太高,碰到困难就无法前行。她认为,面对压力和挫折,同学们应该学会调节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
  采访中,不少同学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普遍认为,压力是让大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因素,不过,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可能有所不同。四川大学心理学会会长谢婷亭说,大一、大二初进大学时,面对的问题更多的是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协调舍友关系等,大三、大四则主要是爱情的困扰、就业压力,再高年级的可能是婚姻、性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她也认为自我认知在心理健康中非常重要,比如自我的形象、性格是什么样的,很多人可能会通过一些事来给自己定位。一些人际方面有压力、同学关系紧张的人可能就会有自卑情绪。
  媒体不应放大负面事件
  不过,面对被社会广为关注的大学生自杀问题,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专业大三学生王志鹏则认为,这是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容易成为焦点,媒体过于集中的此类报道其实放大了负面的东西。他认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还是非常健康的,他认为媒体不应过分关注大学生自杀等负面事件。
  心理专家说
  心理要健康目标应远大
  如此多大学生频频自杀,原因有哪些?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著名心理学专家、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格桑泽仁教授。
  格桑教授首先提出,社会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自杀等一些负面现象,因为任何群体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不要对他们中间出现的一些事端格外关注,甚至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群体。
  就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格桑教授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大学生知情意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即学习能力、情商、行为能力的不平衡。由于缺乏处理情绪的能力,不少人容易让自己的思想走入一个胡同,即使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容易让人陷入不良情绪,甚至导致极端行为。
  其次,社会过于强调就业,而不是远大的人生目标,造成社会上存在“学习就是为了就业”的观点。它让大学生视野变小,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一旦受挫就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因此,社会应该倡导一种更健康的价值观。
  格桑教授说,学校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接受心理成长训练,注重培养其处理情绪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学生们如果碰到这类困惑而自己无法开解的时候,应该主动向心理专家、心理医生求助。

来源:华西都市报2006年5月26日 > 成都(17a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