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闻网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评论:我们这样“保护”遗产?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23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参观杜甫草堂已不止一次,我不禁要问杜甫草堂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秀丽风景?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千古绝唱?抑或是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高尚节操?就我所见,恐怕皆不是,善于钻营者打着“草堂”的名号经营,游客借草堂的地皮休闲和娱乐。似乎“草堂”只给后人留下了一块地皮和一个名号。

步入草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式古典建筑,高大的乔木点缀其间,不愧是“旅游胜地”。因为政府下了大力保护,如今的草堂规模至少是“杜甫时代”的几十倍,而“草堂文化”也由单一的杜诗文化变成了集商业文化、麻将文化、餐饮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然而当年鼎盛一时的杜诗文化已所剩无几了,即使是象征草堂价值的“少陵草堂”和“杜甫草屋”也在后人的“保护”下变得面目全非,唯一体现杜诗文化的文化馆和展现草堂遗址的博物馆少有人问津。而游客对草堂中的娱乐场所和“草堂艺术品”似乎更加倾心。

其实,受到同样“优待”的古文化遗产还有天水古城、洛带古镇、建瓯古城、黄鹤楼和岳阳楼……他们有的失去了原来的文化内涵,有的被狗尾续貂的续建,有的则是粗陋的仿古,在现代化的高大建筑夹逼下已气势不在。而我们一点也没有觉察到仅存的珍贵建筑和文化遗产都在我们的“保护”下变了质。

一味追求旅游、餐饮、房地产是造成大量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主要原因,或许有人以为牺牲点文化遗产在古建筑内大兴土木地设立商铺、饭馆、茶店等娱乐场换取客观的经济效益是划算的。殊不知一处文物毁掉了就永远不会再生。有些文化遗产虽然还完好,但周围突兀起来的摩天大楼实在大煞风景,也许开发商们认为这不伤大雅,但对后人来说包围在高楼林立之间的文化遗产还有什么看头?(文/徐平

(学生编辑 陈潇潇 责编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