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闻网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评论:毕业生靠什么敲开求职之门

文:徐平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2日
徐平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又到一年求职高峰期,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各地政府都组织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各高校也举办了不少双选会。即便如此,仍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只能“望职兴叹”。眼下,面对几十名上百名毕业生同时争抢一个职位的严峻形势,毕业生靠什么去敲开求职大门呢?

靠华丽的服装?最近有消息爆出:北京一名毕业生花上万元买了一套名牌服装,而她买这种天价服装的动机只是为了应聘。到了求职高峰期,各地的名牌服装店生意兴隆,那些“上档次”的服装倍受青睐,而这些服装的买主大都是即将参加面试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认为穿名牌能在双选会上抬高“身价”,更好地被聘方相中。诚然,双选会上穿戴出色能给应聘方好的印象,毕竟人靠衣装,佛要金装。但是,被名牌包装过的大学生真的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吗?现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并不少见,况且,在用人单位看来,还没有工作就讲究穿着的人工作能踏实吗?所以借名牌提“身价”不可取。

靠精美的自荐书?也许真如求职者们想象的那样:精美的自荐书更能吸引招聘者的眼球,增加被相中的机会。但是,一份华而不实的自荐书并不能真正打动应聘单位。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朴实真诚的自荐书一样会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从另一面看,精美的自荐书背后有多少是自己的成果,恐怕大部分是电脑完成的吧,一个不能独立完成自荐书的“人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吗?

靠广泛的社会关系?有“朋友多了路好走”的口号,当然也有“关系多了工作不愁”之说。诚然,有了他人的指引和帮助的确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就少了激烈竞争的“血腥”,找到的工作似乎也很轻松。但是,现代人都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有多少人愿意为别人的事费神?即使真正通过关系进入企业、公司,并且待遇不错,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依然会被淘汰,并且别人代找的工作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靠闪亮的求学背景?前些年,或许有些单位用人主观臆断,唯知名高校毕业生是用,而学校名气不响的学生很受冷落。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平等就业权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加上企业逐渐意识到名牌效应的弊端,他们器重的知名学府“人才”的表现有很多方面不如普通高校学子,而待遇要求很高。所以现在的企业招聘一视同仁,唯才是用,求学背景的闪亮优势也将一去不复返。

笔者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求职应放平心态: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穿着打扮、包装求职简历、跑关系等价值不大的事上。与其这样,不如把工夫用来提升自身内涵。只要着装得体,简历精练,双选会上合理推销自己,而自己又有真才实学,就不怕伯乐相不中你这匹千里马。(文/徐平)

(学生编辑 刘丹 责编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