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这座历史深厚、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建校35年以来,坚持立足成都本土,确立“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顶天立地”的战略发展模式,为成都市社会、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劲活力,走出了一条深度契合成都自身发展需要、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高等教育新路。
学校沿革
一九七八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春阳生机,国运昌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为破解地方人才奇缺的难题,省市政府决定兴办成都大学,在百废待举中,艰难起步。
创办伊始,成都大学经费来源地方,办学自主,毕业生分配去向为成都市属单位。尽管规模不大,却突破了高校由国家“包办”的旧模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大篇幅报道,肯定了这种新型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
白手起家,万事艰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草创之初,因经费制约,成都大学办学面临生存危机。1983年,按照国家教育的统一规划和地方高校改革的战略部署,成都大学改办为短期职业大学,获得世界银行专项贷款支持,以适应地方对人才培养快速、实用的需求。
进入90年代后,成都市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不断加大,成都大学办学层次提升刻不容缓。1996年,成都市“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成都大学要开办本科专业。
2003年5月16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都大学升为本科院校。
2006年,为整合成都市的教育资源,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并入成都大学。
三十五年来,成大抓住每一个战略发展机遇。三十五载栉风沐雨,三十五载艰辛创业,一代代成大人立志于传承成都人文理想,培养的一批批人才在蓉城深深扎根,为成都30年领跑西部打牢基础。
时至今日,成都大学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成为以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高等院校。
学校坐落在成都市正东方,寄望紫气东来。校园面积2600余亩,绿树掩映,嘤鸣清幽。教学设施兼有技术化和智能化功能,富于时代特色,蕴含人文风姿。现设16个二级学院,56个本科专业。成为两万余名在校学子获取知识成就梦想的平台!
勇闯高峰
2008年,对成都大学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翻过一座大山,面前,却绝非坦途。
成都拥有上千万人口,具备辐射西部的地理优势,是西部开发国家战略中心,“中国新未来”的代表性城市。这就决定了它对人才的需求早已提升到了关系生存发展的战略核心层次。
2008年,新一届班子在总结成大前3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迎难而上,正面挑战无形的高峰!
一场新的使命,开启新的跨越,新的征程!
“顶天”就是遵循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向大学设置标准看齐。要大力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建设,体现“大学”属性;“立地”就是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与成都产业发展紧密衔接,着力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体现“城市”属性。
一项项大刀阔斧的发展和改革举措随之而来: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实施师资队伍“双百工程”、“1315”工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成都产业研究集群;构建系统育人机制;实施大学国际化工程……
2010年,有百年历史的“三甲医院”——原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整体并入,完成了百年医院与高等学府的完美联姻!
2013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整建划归成都大学,为成都大学提升办学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系列资源整合,不但给学校带来优秀的人才的智力支持,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让成都大学不断积淀底蕴,学术渊深。更让世人看到,成大人锐意进取的昂扬精神!
内涵彰显
人才汇聚:
大学需要大师。成大2008年1月仅有33名正高,26名博士,到2013年已拥有157名正高,207名博士,数倍于前,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名师精英。他们正成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领军人物。
质量工程:
学校教育教学内涵不断提升,质量工程成绩显著,国家级特色和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设成果,为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从2008年初的3项,跃升到目前的147项。
2011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体现出国内横向优势。
2012年,学校成功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共谋事业发展的良好格局业已形成。学校又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也验证了面向城市需求办学道路的正确性。
科研成果:
科研经费从2007年的600万跃升到目前的4200万,并实现了从国家社科基金、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到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立项的全面突破。目前,学校拥有11个省部(厅)级科技平台。承担国家和省部(厅)级重大科研项目305项,横向合作项目348项,直接应用于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和技术转化项目469项,为成都经济发展加上了强有力的助推器。
学科建设:
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特色学科,突出重点学科建设,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的提升。
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外科学、设计学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学前教育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岩土工程
我校还拥有药学一级学科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科点15个,形成了社会效益显著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强的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国际合作: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成都大学积极与世界接轨,海外影响与日俱增。
2010年,学校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联办孔子学院,成为川内第二所拥有海外孔子学院的高校。
2011年,成大成为欧盟“ERASMUS MUNDUS”项目电子商务旅游子项目的唯一中国高校。
2011年,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受聘于成都大学,任名誉教授。学校与泰国清迈大学及清迈省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促成了成都市与清迈省友城关系的建立。学校获准设立的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获政府支持的对泰研究国际平台。
学校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在媒体艺术领域合作举办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有效促进了成都市与新西兰汉密尔顿市政府间的友好交流,两地直航国际航线开通。
校园文化:
成都有三千年以上历史,自古文教鼎盛,地方官学全国一流。为弘扬传统, 2009年10月学校发布新校徽、校训,2010年12月《成都大学校歌》和《学子之歌》完成创作并发布,2012年5月,学校历史上首个校史馆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全体成大人在“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校训的引领下,以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立足实现成都这座城市全面现代化的梦想,育人为本,造福桑梓。
植根天府
与中国教育改革同脉搏共命运的35年,成都大学究竟走出了什么样的城市型综合大学发展道路?
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希望成都大学树立雄心壮志,加快把学校建成一所国内知名的综合大学,使其成为成都的人文精神代表和文化地标,让“成都”二字变成品牌。
成都大学的底气正在于此!35年来,它傲首于“城市型综合大学”特色发展之路,将成都产业发展的需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科发展做“特”。大学属性的“顶天”与服务城市的“立地”互相促进,竞相领跑!
培养模式做“精”。学校以整合校内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政府资源为核心,构建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实现与成都市支柱产业的主动对接。
比较优势做“显”!成都大学连续数年获得“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超过60%的应届毕业生在成都就业创业,许多成为了各自岗位上的顶梁柱,服务地方能力有目共睹。这也被归纳为:与成都需求契合最密切、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成都服务最好的“三最”目标。
烈士陈英、烈士汪策、获得南丁格尔奖并受胡锦涛同志接见的杨秋……各行各业的普通校友,都践行着成都大学那份大爱的情怀,经超过十万毕业校友的身体力行,融炼进成都的城市之魂。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写明:成都大学等市属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这是对成都大学“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成果的充分认可和砥砺鞭策。
寻路,追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大人“求真务实、自强不息”,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实现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的“成大梦”,大步向前,创造新的业绩和辉煌!
(文/党委宣传部 题字/美术学院 王兴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