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特色课程】用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 这门课把“课堂”搬进了春天里!

文:顾乐淇、刘莉图:顾乐淇、曾毅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4日
顾乐淇、刘莉 顾乐淇、曾毅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春和景明,花繁柳绿。4月19日,70多名成大学生来到西河街道天平村上一门特殊的实践课。


行走在春日的天平村,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远处可见农人在田间劳作,近观片片翠绿的空心菜叶在阳光下闪耀光芒。身处乡村春景图中,学生们穿梭在菜地里,手持手机,时而蹲下捕捉嫩叶的灵动,时而抓拍菜农们忙碌的身影,用镜头记录学子眼中的乡村振兴图景,聆听春天里的奋斗者之歌。


这是成都大学《“三农”短视频创作与乡村振兴》劳动教育实践课的上课场景。70多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拍摄制作短视频,记录天平村发展面貌,用新技术、新媒介、新渠道为当地特色农业宣传“引流”。学生也在沉浸式体验乡村发展变化,触摸振兴脉搏,感受时代脉动。



三农+短视频 打造下一个“流量奇迹”


天平村位于龙泉驿区西河街道,距学校仅10分钟车程,是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天平村规模化发展种养殖业,花卉、大五星枇杷、梨、精细蔬菜成为村子的农特产品、宜居乡村示范点“曾家大院及天平林盘”的打造也成为村子的特色名片。


“驻村书记卓仕军”、“村支书-崔恩泽”……短视频时代,不少基层干部花式“整活”,以在社交平台“出圈”带火当地,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说起开课的初衷,课程负责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唐凤英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闻学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官方和民间力量借助短视频投身乡村传播以助农增收。2023年,看到学校下发的‘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通知后,我便思考起来,将专业实践课开在祖国大地上”。


这门课共0.25学分,8个学时,分为课堂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巧借热点助力内容‘突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同学们在创作时可以设法在视频中模仿或融入热点元素。例如新疆察布查尔优质推荐官依木拉·亚尔买买提,他走红后,其标志性的眨眼动作、馕言文风格等成为‘三农’短视频博主竞相模仿的对象。” 赏析知名“三农”短视频博主的代表性作品,讲解短视频创作技巧是理论讲授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讲清“三农”“乡村振兴”等概念,让同学们增强对国家农业政策、发展战略的了解。


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们深入田间地头,亲身感受乡村脉动,寻找创作灵感,拍摄相关素材;返校后,制作短视频,将所见所感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故事,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不少于3分钟的短视频作品。



大学生+新农村 教学创新促双向赋能


天平村的空心菜种植基地是成都市近郊最大的空心菜生产基地,全村常年空心菜种植面积1200余亩,销售收入达3600余万元,空心菜真正成为了天平村村民的增收菜、致富菜。基地负责人向师生详细讲解了种植流程、品质把控、销售模式。


“怎样拍才有亮点?”唐凤英老师现场指导学生拍摄技巧:“用特写镜头聚焦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嫩叶,俯拍对准菜农采摘的连贯动作,再结合基地风貌,画面立马鲜活起来!”同学们随即练习运镜技巧,并实践起来“农户访谈+过程展示”的叙事方式,凸显空心菜绿色种植的特色。8个小组以不同视角解构这片“绿色银行”的产业密码。


“这还是农村吗?分明是度假宝地啊!”


来到曾家大院,竹林环绕,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分布,林盘内有广场、花园、池塘,宛如林间公园。2020年,太平村以“归院还淳”理念为指引,结合客家文化、蔬食文化等,进一步提升了人文风貌。如今,它不仅是天平村的“金名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同学们纷纷找到各自的取景地,找好角度,开始拍摄素材。


“在真实的新农村场景里学习制作短视频,比平时在教室里课堂上看死板的案例要生动得多”, 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冯思颖说,“原本我抱着修学分的目的来选了这门课,对‘乡村振兴’的具体内涵也知之甚少,但经过学习和实践,看到村里较完善的现代化公共设施,感受着村民们的勤劳朴实,我开始真正想着该如何帮村子发展‘空心菜产业’以增收增效、拓宽销路”。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看到天平村不仅保留了传统农村的形态,更紧跟时代,采用系统化大棚发展现代农业,拓宽了我的视野,” 2023级通信工程专业的何金贵还结合自身专业对乡村普遍存在的“水资源浪费”问题进行了思考,“可以将课上所学的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态,实现精准施肥灌溉。这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减少水资源浪费,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这门课与我的专业密切相关,课上的‘镜头语言’和‘传播效果理论’这些知识通过实践鲜活起来。当我将镜头对准弯腰摘菜的农民、俯身纺织的女工,从0开始策、拍、剪、发出一个短视频后,我深刻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奥义。这门课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还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知农情、解农事,更要走进乡村、贴近农民,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斯特灵学院 2021 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班的张志珲分享道。



以该课程为基础,天平村已经发展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据此申报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选题也已成功入选。


唐凤英老师鼓励同学们多走进乡村、感受乡村、发现乡村。“这门课我会持续开设下去,期待未来能够带着学生团队把项目做下去,借助短视频传播这个‘快车道’,助力该村及其特色产业产品更好地走出去!”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