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向上·成大青年】马文迪:成大“宝藏唱作人” 用音乐歌唱家乡

文:骆梦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骆梦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马文迪在青海春晚演出片段


1月27日,青海广播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准点播出,成大学子、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的马文迪携原创歌曲《青海那是我的家》在第三个节目登台献唱。


马文迪是我校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她还有一个身份是——原创音乐唱作人,发布原创歌曲20首,代表作《青海那是我的家》《月语》收藏量破万,其中,《青海那是我的家》被青海文旅、武警、消防官方视频账号引用,广受好评。


7岁学琴,16岁发歌,她希望家乡能被更多人“听见”。


“音乐是我擅长的事”


她是文艺积极分子,大学这一年多,她为母校高中校庆表演、和朋友们去live house、寒假登上青海电视台春晚……


早在幼儿园时,她就是舞台和比赛中的“常客”,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全国金奖。7岁,当她开始接触电子琴后,每天就盼着把作业写完,爸妈和老师们能早点放自己去参加音乐活动。13岁,她就以视唱成绩全省最高分拿到了中央音乐学院最高级别的九级证书。15岁时,一直参加比赛“为别人表演”的马文迪,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为了和乐队一起办演出,她把流程跑通了:写策划、找场地、签合同、完成申报和宣发,聘请工作人员……演出定在晚上,演唱的曲目只有四五首,来的观众也不多,但她和朋友们却感到“值得”。


她知道音乐是自己“擅长”的事,或许自己也有一些音乐的“天赋”,这些都离不开家庭的熏染。她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得空时喜欢唱歌跳舞,爸爸大学学的油画专业,是当地书法协会的外聘专家。她看过爸爸年轻时候的照片,他留着一头长发,作为乐队主唱和朋友们组了一个乐队。


自然而然地,马文迪也喜欢上了音乐。不过,父母更希望她专注学业,考一个好大学。以全校前十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后,马文迪却没有走上那条预想的道路。


面对家庭变故、人际关系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成绩大幅下滑,陷入了自我否定,此时却激发了她的创作。高二时,她决心找回自信,开始试着完整地做完一首曲子,借音乐纾解烦恼。


她的第一首歌《11:59》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你能直接从歌词里感受到她想表达的情绪。没有系统学习音乐创作和表演的经历,她靠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自己的感受写歌,一想到旋律就记录在手机里。18岁时,她已经发了五首歌,音乐风格和主题固定下来,以慵懒的嗓音,梦幻的旋律,讲述关于爱情、自我认同的感受与思考。


一开始,听她歌的都是校友和因每日推荐而来的寥寥听众,她的歌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歌曲收藏量保持在400次左右。随着对音乐的驾驭日渐成熟,她的歌被越来越多的人听见,渐渐出现了突破999+的歌曲,还出现了情歌《月语》这样收藏量破万的“爆款”。


“嗓音独特”“宝藏旋律”是听众对她歌曲的最多的评价,在高三发布的歌曲《Butterfly》下,听众评论“十八岁这年我一定可以破茧成蝶!”,她联想了一下自己,回复“一定”。



为家乡青海写首歌


上世纪五十年代,马文迪的爷爷响应国家支援建设大西北的号召,背上行囊,坐上火车,从河北搬迁至青海西宁,从此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扎根下来。


湟水河畔的西宁西北交界处,承载了三代人的记忆,驱车100公里,就能到达中国第一咸水湖青海湖。马文迪说,从记事起,每年她们一家人都会在油菜花盛放的时节里去牧区骑马射箭,烧火做饭,榨菜籽油。她对家乡的印象总是美好、自由、纯粹。


西宁地处藏汉文化的交汇处,不仅聚集了藏、白、壮等多民族,更成为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各种宗教相互并存的文化交融之地。从小到大,马文迪的班级里不乏少数民族的同学,在这样多元融合的环境里,她也形成开阔、包容的心态,这都与成都的特质不谋而合,在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大。


离开青海来成都上大学,马文迪发现,很多人对青海的认识很模糊,甚至分不清“青海”和“青岛”,对青海的印象是“你们那儿的海鲜很好吃”。她只能每次都拿出地图指给他们看,反反复复解释过许多次后,她想,青海还没有年轻人做一首传唱度高的现代流行歌曲,她为什么不写首歌让大家了解她的家乡呢?


她和搭档一拍即合,立马定下了各自负责的部分和歌曲发布时间。写歌很顺利,她的那部分一两天就完成了。难住她的是录音,她摔了一跤,打着石膏去不了录音棚,只能把头蒙在被子里,每天用电脑录上几十分钟。家里的条件有限,音质不达标,前前后后录了六七十遍,半个月后,才选出了最终的版本。


歌曲以游子回望故乡的第一人称视角,串联起对青海家乡的地理记忆和童年碎片,通过反复吟唱“那是我的家”、“唱给你”等词句,来倾诉对家乡的眷念与自豪。


歌词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地域符号,“青海湖”“跳锅庄”“呀啦嗦”……马文迪却觉得,歌曲传递意象和传播效果有限,必须配一个MV才行,她自费拍了第一版mv,前往青海湖等多个景点取景,在她的视频里,浪花卷起白色的泡沫,每朵油菜花都蘸满了阳光,黄昏的天空变成紫金色的绸缎,水光山色与人亲。


青海旅游旺季在7、8月份,为了赶这个节点,他们立马把MV放出来“试水”,那天晚上马文迪一直没睡着,手机就不停地弹出点赞、评论的通知,她没想到她们的歌“火”了。


“这首歌带我站上家乡春晚的舞台”


歌曲发布后,仅仅几天时间,视频点赞量破万了,青海文旅、武警、消防官方视频账号都用了这首歌做背景音乐,《青海那是我的家》在青海省内拥有了一定的传唱度。


马文迪演唱歌曲《青海那是我的家》MV


歌曲走红后,马文迪在live house和本土舞台上演绎过许多次。看到了这首歌在当地的影响力,有工作人员找到马文迪,希望她们能受邀演唱这首歌作为郎朗音乐会的开场曲。


2024年8月30号,“在西宁”郎朗钢琴音乐盛典如期举行。就算早已习惯了聚光灯下的演唱,站上舞台的那一刻,马文迪还是紧张得心跳加速。她站在钢琴一侧,面对台下的观众,灯光镀在身上,把她的发丝照得发光。当头顶的大屏幕映出自己的样子时,她沉下心,仿佛置身原上,把家乡娓娓道来。


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正规的专业乐队,忙碌准备的间隙,她不时转动眼睛,观察每个环节如何运转、工作人员怎么交流,“比起他们,我们的就显得‘小儿科’了”,马文迪说,“台前我们看到的那一点点,是幕后上百个人的联通协作。”


那一天,她出现在了许多人的镜头里,在后台,还有观众找到马文迪合影留念,说,“你是我们青海的代言人。”除此之外,她即将迎来另一个人生的“高光时刻”。


青海电视台总导演联系到她时,她激动极了,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春晚从十月份开始筹备,她便一边上学,一边等待录制。


一月,考完期末考试,马文迪就坐上了回家的飞机。刚回家旋即到现场彩排,参加录制在舞台上,比起紧张,她更关心节目呈现的效果。


最后一次录制前,她特地把黄色的发尾染回了黑色,穿上了与自己风格截然不同的白衬衫、牛仔裤。为了这次表演,她和搭档准备了许久。幕前不断调整站位、表现形式,幕后,为了让音乐听感更好,她们还重置了一个音频,让伴奏更加轻快、明亮,在正式录制时使用。


春晚播出时,她打开微博,一下子涨了1000多个粉丝,她骄傲地说,“我的节目播放量是整场晚会最高的。”


“有关家乡的音乐,我会继续写下去”



“默默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才能守护我的家。”一位军人晒出了自己的照片,留下了这条评论。在两个mv下面的2491条评论中,奔向天南地北的青海人们,以歌为信,在这首歌里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马文迪说,在评论区里,她常常会看到人们不同而相似的境遇:独自在外,无人做伴,思念家乡……从高中到现在,马文迪发的都是情歌,以前别人喜欢听这些歌,她只觉得很“酷”,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原来自己是可以给别人一点温暖、一点能量的。


这是马文迪第一次转换风格,唱关于家乡的歌曲。一开始,她只是想让人们认识青海,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但这首歌却比她想的要走得远。


青海文旅为《青海那是我的家》拍了一版新的MV,有网友看到MV里的景色,决定下一个旅游地点就是青海。在无意中,马文迪为家乡的文旅发展助了一把力,重塑了外界对青海的印象。


“网络上有许多关于青海的误解”,马文迪说,她期待这些旧有观念能随青海进入公众视野逐渐消散。而她要做的,就是把真实、美丽的青海展现在大众面前。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马文迪希望能用专业和特长反哺家乡。她的作业从来没有选择过其他的城市,青海湖、森林湿地、动物景观等青海特色都被她一一挖掘过。



基于大学的课程学习和调研,她找到了宣传家乡的最好途径。她转换了自媒体赛道,向观众展示起家乡的羊肉、酿皮等美食,拍下绿墙金瓦的塔尔寺、广袤无垠的拉脊山,介绍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为保护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做的努力。这些充满地域气息的画面,让她的单条视频点赞量轻松破千、破万,评论区满是“我是青海人”的自豪,和“跟着镜头云游青海”的热望。平时她也还会穿藏式的改良服饰上学、出现在镜头里,希望更多人注意到青海。


在音乐上,马文迪也开始打破自己的框架,挑战制作新的歌曲。在《青海那是我的家》后,她又以青海为主题,接连制作了用青海方言作歌词的《浪青海》,旋律轻快、朗朗上口的《带你回家》。最近,她还在尝试afro(非洲古巴爵士)。


“有关家乡的音乐,我会继续写下去。”她想好要担任一个传承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就离不开融合文化底蕴,“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她笑着说。不过,无论未来发展如何,她都想借用歌曲告诉人们:“家,始终在你身边,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首歌,热度可能已经不再,但旋律依然温暖。”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