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
张书滔,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学生,以研考初试367分,复试155分的成绩考取全国最顶尖的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23年5月25日,新闻中心曾刊发《张书滔:收获全国铜奖 他的追求不止于此》的通讯文章,报道他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收获铜奖的事迹,讲述他的成长故事。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学校的新闻报道里数次出现,最近一次是收获成都大学2024年度“十佳大学生”第一名。得知他突围成功,考取上海交大,作为经手多篇关于他稿件的编辑,我感到惊喜和感动,仿若见证了他这一路生花的过程。文章中的三个小标题——“少想多做 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且行且思 做知行合一的奋斗者”“行不止步 做心有山海的追梦人”,无疑是他收获完美大学的原因。
以下是他的讲述:
在成大的五年时间里,我身上有许多“标签”——四川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挑战杯”国家级铜奖项目负责人、学校2024年度“十佳大学生”第一名,等等。面对这些“光环”,我不禁开始思考:自己在成大的五年时光还收获了什么?
我一直有一个医学梦。高考填报志愿,临床医学专业也是我的第一志愿。但收到的录取信息却告知我被调剂到了其他专业。那时的我深受打击,一整个夏天都在不断地质疑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愿意复读的我毅然决定要在大一上学期转专业到临床医学,并且通过考研上岸自己的理想院校。
剑指名校 逆袭上岸
2022年12月,距离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背着重重的资料来到图书馆备考,看见即将踏进考场的学长学姐们正在留言板上写着自己“一战上岸”的美好祈愿,于是我也拿起一张便利贴,写上了明年自己也能够上岸的愿望——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备考旅程。
备考的历程,我想对于每个考研人来讲,都是一段难忘且煎熬的日子。不同于高考只为追求最终的分数,考研也让我人生中第一次明白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真正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
最近几年,医学热门专业的分数线上涨明显,即便不是最顶尖的院校,它的一些热门专业的分数线也高得让人望而却步。相比于考到一个好的院校,我更想要的是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专业,因为它将是我未来几十年里一直从事的事业。在充分权衡后,我择定了三个目标院校,全力冲刺。
为了防止自己分心,用软件进行专注力打卡
在到达目的地以前,总要经历一段艰辛的跋涉。备考中,我也闪现过放弃的念头,想过降低考取的难度。我把三个目标院校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比了又比,把其中自己热爱的专业挑了又挑,看着那“恐怖”的分数线,也会冒出怀疑自己的想法。但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老师讲过的一句话:“你这辈子有没有竭尽全力拼了命地去做一件事。”我暗暗地想,如果此刻的我放弃了,未来的自己一定会后悔。人生很多时候不差努力,差的是一次一往无前的勇气。所以,我决定,为了理想,拼一次。最终,我选择了报考全国最顶尖的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
备考的日子,每天早上7点起床去图书馆学习,到10点闭馆而归。我可能是一个“情绪稳定”的考生,回忆整个备考期间,我似乎并没有特别崩溃或焦虑的时期。因为我属于“J”人,所以当面对一些棘手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解决方案”而不是“宣泄情绪”。学不下去了就出去吃顿大餐犒劳自己;生病了就立即去医院做检查开药;遇到学习瓶颈了就在网上找素不相识的“学霸”搭子们请教。所以整个备考期间,我更加关注的问题都是自己“学没学懂”而不是自己“考不考得上”。
研考初试前夜,彻夜难眠
在上考场前,我充满信心,毕竟经历了一年多的准备。而当考完最后一门专业课时,我感觉自己“完蛋”了。今年的西医综合考题难度骤升,平时连模拟题都能应对的我,在考场上却做得抓耳挠腮。当天晚上我在小程序上对完答案,看见那个从未考过的惨淡的分数,我眼眶湿润了。尽管根据往年的分数线,我进复试的希望还是很大,但我明白自己报考的是全国骨科排名第一的上交六院,这样的初试成绩一定不具有优势。
初试结束后,我稍作调整,就开始准备复试。
初试成绩公布,我排名第九。这让我既欣喜又忐忑,欣喜的是我如愿进入复试,忐忑的是排名并不靠前。因为我的目标导师今年仅招收1人。根据交大医学院的研究生招生规则,如果我所报的导师选择了其他学生,我将直接落选上海交大。更严峻的情势是,初试第一名的考生和我报考了同一位导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复试中逆袭。
交大非常看重学生的科研能力,而这也是我逆袭的关键所在。在备战复试的一个月里,我不断复习自己本科期间进行的科学研究,一边检索目标导师发表的论文,熟悉他的研究方向,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一边准备专业课的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操作、专业英语。我知道,复试场上我不仅要展现“优秀的自己”,更要展现出的是一个笃定前行,想在医学领域中深耕奉献的有志青年。
复试时,考官不仅提问考察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询问了我对学科前沿问题和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尽管有些问题比较尖锐,但我并未慌乱。我知道过去的五年时间,我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今天的硬仗做准备。从九教316实验室,到“互联网+”与“挑战杯”的赛场,再到奔赴贵州的健康列车,我深知医学科研的严谨、医患沟通的不易、偏远地区人民寻医问诊的困难,也正是这些过往的经历,让我在回答时能准确输出自己的观点。
复试结束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上交的“拟录取”邮件。当我一遍又一遍难以置信地重复浏览录取邮件时,我的眼眶里充满了幸福的泪水。我第一时间给我的妈妈打电话,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我感到我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的本科生涯也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happy ending。
从上海回成都的航班上,夜幕降临,舷窗外一片漆黑,我的脑海中开始不断浮现出自己备考的点点滴滴。考研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场硬仗,这场硬仗困难到我从大一开始策划,它是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汗水与煎熬的结果,这个结果也向我证明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受益良师挚友 大学生活充实圆满
在进入大学前,我原以为自己的未来四、五年都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生活。可是当我身处其中,体会到大学生活的丰富,我才知道,大学原来不只有“学习”,而我也被成大的温暖所包围。
2022年11月,参加“健康列车”巡诊
初入校园,我就结识了心理生活服务中心的郭耀徽、龙斌以及毛美婷等学长学姐,他们是我在成大感受到的第一份温暖,让我对陌生的校园生活多了份熟悉与安心。再那之后便是实验室中带着我初涉科研的时政老师、颜学玲以及熊航等师兄师姐;无微不至指导我学业规划的万君、彭琪、张飞、罗小麟老师;悉心授予我专业理论知识的岳青、朱江和许光亚等老师;指导我走进临床实习生活的杨进、王春瑛和彭超等老师;带领我跟随附属医院“健康列车”奔赴贵州义诊的刘娅、樊春等老师;辩论队中教会我如何思辨与表达的钟谊、黄烨琦等学姐学长;以及学业上给予我莫大帮助的李慧、许庆东、冯启洋等学姐学长。
我很庆幸,一路上能够得到众多的良师益友以及优秀且温暖的学长学姐们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让我在大学少走了许多弯路,有更充沛的时间与精力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以及潜心备战考研。
记得刚转到临床医学院后,在刘涛老师的介绍下,我结识了时政老师的科研团队。那时候我对科研认识很粗浅,只知道科研水平对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加入实验室后,我开始不断地向时政老师以及研究生师兄师姐们请教,从一个科研“小白”开始逐渐尝试分子对接的实验、撰写英文论文、负责“互联网+”与“挑战杯”等学科竞赛。
对于一个本科生,尤其是医学生来讲,想要在繁忙的课业里抽出时间完成这些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那时候我只要一下课,就会回到实验室的工位上继续完成科研任务,节假日留校对于我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为的也只是能够尽早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学习更多的研究方法。回忆起在实验室的日子,尽管辛苦但也充满了温馨——与同门一起共患难的情谊以及在科研上所收获的经验,我将一生受益。
心向山海 不惧未来
2023年9月,经学院与学校的推荐,我作为全校唯一的学生代表,与来自全省近百所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一起参与评选“2023年四川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在学院和学生处老师们的指导下,最终我获得了这一殊荣,也成为学校建校以来第三位获得这个称号的学生。这也是我在本科五年中最为珍视的荣誉,因为它不仅仅是给予我个人的荣誉,更是代表我,一名普通的学子,为学校争取到的光彩。
2024年5月,参加“青年说”优秀学子大讲堂做分享
回望过去的五年,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我的大学生活,那一定是“自律” “充实”“幸运”。因为从入校就给自己拟定了转专业的目标,所以大一上学期每一天我都拼了命地学习,参加各种综合素质类活动,最后不仅成功转入临床医学专业,还获评了当年的特等奖学金。
从上课学习、下课健身,再到参加社团活动、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周围的朋友总是戏谑我是“时间管理大师”,仿佛总有很多时间去完成很多事情。但其实,我只是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样的事,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提升自己,挑战自己,充实自己。只要设定一个目标,我就想要把它做到最好,大到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小到一场辩论赛、一次学生工作,我都愿意投入自己百分百的努力与热情。也许正是因为我的“足够努力”,所以我“足够幸运”,付出的每份努力都收获了一个不错的结果,也让我在五年后的今天,回望自己的本科生活,不会觉得遗憾或者空虚,反而会认为这是我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面对即将开启的新旅程,我既兴奋又担心。我知道即将去往的是全国最顶尖的骨科中心,将会面对许多的业内大佬,对于我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但是与初入成大的迷茫与不安不同,经过五年的沉淀,我相信自己将会以一个自信、稳重的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我深知要成为一名“良医”,自己所要付出的艰辛还远不止于此。我的医学生涯才刚刚吹响号角,未来我会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理想与使命,在骨科领域继续深造,在医学领域做出自己的些微贡献。
在成大,我想自己收获的除了被大家所看到的“光环”外,还有一个更加自信、稳重、释然的自己。在这五年里,我总是想要做很多努力来向当初那个高考失利的小男孩证明自己,即便是没有一个好看的分数也依旧很优秀,却没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已经与自己和解,接纳了不够优秀的自己。我一直都认为自己属于“笨小孩”,要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才能够进步一点点的“笨小孩”,好像从小到大“聪明”这个词与我毫无关系。但是,那又如何?正视自己的“愚昧”,不断去弥补自己的缺点,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最后,我也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即便是遭遇了一时的坎坷,即便是生活对你百般阻挠,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写下一个百折不挠的故事,坚持到最后,你就会在这段旅途中看见别人不曾见过的风景,谱写独属于你的人生故事。
阅读更多:
【向上·成大青年】张书滔:收获全国铜奖 他的追求不止于此 - 成大要闻 - 成都大学新闻文化网 (cdu.edu.cn)
- 【2024迎新季】明势 明德 明志 明理 在成大 成大人 09-10
- 【2024迎新季】在成大 成大人!学校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09-10
- 【2024迎新季】学校召开2024级新生家长座谈会 09-09
- 【2024迎新季】“新”然相遇!7000余名2024级新生报到 09-08
- 学校召开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 09-07
- 【青年党员说】音乐与舞蹈学院学生党员贾梦媛 09-06
- 【师者】宝藏“老漆”要永做教学一线的“追风少年” 09-05
- 泰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一行访问我校 09-05
- 【青年党员说】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党员李丽珊 09-05
- 【青年党员说】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党员游瞾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