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人物 - 内容
4570
【成大人物】钟斌:“泥教授”“土博导”的“变身”
文:闵秀玲、杨启金   来源:党委宣传部



他是教授、博导,是党龄24年的老党员,是退役军人。从大学校园到乡村基层,他转换“频道”“身份”,一脚踩进泥里,一脚走在路上。


他是钟斌,机械工程学院教师。2021年8月至今,作为成都大学挂职九寨沟县南坪镇双龙村工作队队员,驻村工作。时光为卷,奋斗作笔。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用忠诚奉献书写火热的驻村故事,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答卷。


来到帮扶点 成为“泥教授”“土博导”


2021年6月底,学校选派帮扶干部,钟斌主动递交了申请。“振兴乡村,也许不会有我浓墨重彩的笔迹,但希望有我轻描淡写的一笔。”在学校考察谈话时,钟斌坚定地表态道。


双龙村地处九寨沟县南坪镇,是成都大学定点帮扶村,距离成都市近9个小时车程。近年来,当地立足“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定位,通过打造双龙村龙石滩生态农庄集体经济,让当地老百姓持续增收,实现脱贫奔康。


7月27日,钟斌第一次踏进了举世闻名的九寨沟。7月29日,他随南坪镇政府领导第一次到了大学定点帮扶的双龙村,正式“上岗”。“旅途的疲劳、异乡的孤寂、往后的未卜也没有抹去我内心的光荣”。钟斌说,这份光荣源自时代的赋予和个人的理解,“能够参与大时代,深感使命光荣。”


初入双龙村,镇领导为他安排了住房,受条件所限,那是一间不具备住宿与生活条件的房间,最后经学校帮扶办和附属医院协调,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招待所有了一个小小的生活住所,实现了“安居”之愿。


生活上苦不值一提。很快地,他就体会到了工作的不容易。



“联户联情”群众走访,走村入户、防返贫监测、基层党建、防汛抗疫,基层工作的繁琐艰巨,千头万绪。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经常要在村民全家居家时的晚上8点至10点推开家门,为村民宣讲疫情知识、安全生产、护林防火、惠农政策、医疗报销政策等,现场调研仔细了解家庭收入情况、经济来源,收集困难诉求,掌握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一桶泡面当午饭、几个面包作晚餐,不能按时就餐、吃饭没有定点,已是习以为常。进山铲毒,查看复垦,走着泥土路,踏着泥石流,深一脚浅一脚,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泥教授”、“土博导”。


身上沾满泥土 心中沉淀深情


工作不到半年时间,“隔行如隔山”让他有了切身体验。


钟斌本科及研究生时期在西南大学主修的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博士期间主修专业是机械电子工程。从一个做研究、搞教学、带学生的高校教师到想出路、搞经济、解难题的驻村干部,面对的工作对象的迥异,思想观念要“调频”,工作方法要“转频”。


面对眼前的几座“大山”,钟斌惴惴不安,唯恐做不好工作,唯恐辜负组织和村民的期望。他百思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情缘给了他启发,惟有学习、好学才能弥补不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钟斌始终铭记这句话,以言激行,言行一致。


24年的党龄和党性时刻激励着他不断前进,工作队任劳任怨、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却始终鼓舞着他;多年培养的“组织”观念和忠诚奉献的精神让他坚守坚定不后退;作为退役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铁律鞭策着他“退役不褪色”。他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用心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慢慢地,钟斌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局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大国地位,不仅需要尖端科技,更需要基层之石,更需要各类人才”。



一年多的驻村工作经历,钟斌身临其境的感知与耳闻目睹了城乡的收入差距、生活差别和村民的淳朴善良。这种差距、差别、乡风、民风时刻提醒着他:振兴乡村、共同富裕、国富民强,匹夫有责。


有责更要担责。因过去贫穷至今未婚的男性,在村里不少见。当走访仅有父子俩相依为命生活的人家,在体会到他们热情淳朴的同时,钟斌想到的是,某一天之后这对父子仅其中一人孤苦生活的情景,或许完善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才能使他不会孤苦伶仃。当目睹和了解到年近花甲的村民为了冬季取暖,要往返近3小时到崎岖山沟里取柴禾时,他思考的是山中生态保护和村民“绿色取暖”问题。当他看见佝偻着身躯的留守老人开心幸福地享受每一缕阳光,他知道是国家政策红利让他们“两不愁,三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他更多地在思考农村康养问题。



每当走进双龙村条条干净宽敞的乡村小道,看着眼前因脱贫奔小康而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感受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村民围坐的谈笑风生,钟斌深切体会到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朴实与善良,内心油然而生的是永远对党的忠诚、情不自禁的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当他采访82岁高龄、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时,看到老人珍藏的各种证照、奖章,他对党的感恩之情、他的精神与荣誉、他对党和国家未来美好的憧憬,让钟斌更懂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真正涵义。“这些珍藏、谈话、所见、所闻将成为他三尺讲台上课程思政的一手材料和鲜活内容”。


一年多来,钟斌以双龙村为家,跑上跑下,忙前忙后,硬是从一个农村工作的“门外汉”,成长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蜕变为村里贫困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


地方所需 高校所能 筑起“连心桥”


作为一名高校派出人员,如何发挥学校在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找到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成为钟斌面临的一大课题。


作为学校与受扶村的“联络员”,钟斌积极整合、协调资源,在双龙村的党组织建设、教育扶持、产业提升、医疗保健等方面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学校工会、扶贫办党支部与双龙村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指导村党支部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建强战斗堡垒。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结对基层党组织党员,为双龙村和拔拉新村(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定点帮扶村)分别捐款用于党建工作,这其中都有钟斌忙前忙后的身影。他积极履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为九寨沟县委党校组织的驻村工作队和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等培训班作多场专题讲座;在村讲授党课、创新党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到成都先进典型村参观见学。


一年多来,在九寨沟县委、县政府举行的各种交流座谈会上,他积极传达学校“校领导主责,扶贫办主推,各学院、部门主帮,驻村干部主干”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和思路,介绍学校的帮扶计划与举措。为学校领导定期来县到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做好协调、打好“前站”,建立校领导、帮扶办支部结对帮扶困难户台账。



结合当地所需,集结优势资源支援双龙村。钟斌协调联系学校邀请专家到村指导兰花种植,并建议、指导建立种植温室。为帮助受扶村蓝莓销售,他忙前忙后,引荐蓝莓种植公司经理到校找专家设计包装。协调大学帮扶办购买村民常用药品,组织成大附院驻县医院帮扶医生到村开展义诊4次,联系成大附院专家为患有疑难杂症的村民会诊或联系到院诊疗,为受扶村争取“消费帮扶返现”数千元,并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依托九寨沟县的旅游资源禀赋,利用学校旅游与文化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组建“成都大学-九寨沟县文旅产业与科技融合中心”,帮助开展旅游产业规划、培养旅游产业人才等,为九寨沟县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争当全域旅游新典范加油助力。



一路闯关升级,走上大学讲台,钟斌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他积极联络,利用学校在九寨沟县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后备人才基地”等平台,联系一抹抹“成大红”到南坪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向南坪镇双龙村、拔拉新村、刀格坝村以及漳扎镇郎寨村2021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家庭共发放“助学金”数万元。学校“青橙小站”乡村振兴服务团利用暑假到九寨沟县开展支教夏令营活动,为百余名小学生开设红色专题学习、阅读、绘画、音乐、运动等课程。


“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最好的连心桥就是情感,要与群众讲发展,更要感情。”钟斌为村民孩子指导人生规划,看到孩子从职业大专院校光荣从军,改变人生轨迹,村民的笑容和感谢是对他最大的回馈和内心喜悦的源头。


枝叶关情 心系乡村 “把梦变成现实”


双龙村二组村民李玉娟说,“钟斌教授等驻村帮扶工作人员关心群众,心里都装着群众,经常走村串户,只要百姓需要,他们都会出现,农忙时帮忙做农活,主动联系专业人员为种植、销售兰花提供专业培训指导,组织医生为群众免费诊疗、健康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学业帮扶指导,为群众宣讲党和国家的惠农好政策,引导群众劳动致富、创业致富,我们心里特别感激他们!”


光荣、坚持与责任,在选择、经历与思考中经过逻辑过程与组合,必定有收获的喜悦。


由于夫妻两地分居,孩子又要准备中考,2021年底近两个月里,钟斌几乎每周末都要颠簸近18个小时往返于九寨沟与成都之间,不断刷新他的人生记录,他笑谈“这也在抒写着我人生中一段段不可能与成为现实的经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钟斌如万千投身乡村振兴的奋斗者一样,挥洒智慧和汗水,无私奉献、坚守坚定,昂首行进在乡村振兴的金色大道上。



  2023年01月09日 17:11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