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视点 - 内容
581
提升新时代教师“数智力”
文:范建丽 张新平
自20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我国信息化教学历经了视听教学、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已进入智能教学阶段,每一阶段都离不开教师对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从计算机素质的提出到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盛行,再到数字素养、数据素养、数智素养等概念的涌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对时代变迁的分析,将“数据素养”和“智能素养”两大素养融合成“数智力”素养,以符合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数智力”关注的是个体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工作、学习和生活所需的能力,主要包括合理、有效及批判性地处理、分析和应用多模态数据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且符合伦理地融合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能力。

    提升教师“数智力”体现时代诉求

    提升教师“数智力”,体现了时代的诉求。

    一是新兴数智化技术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特别是物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一书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数字化世界,如今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趋于融合,数智时代已然到来。从“数字”摇身变为“数智”,“数智力”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必备能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产生的教育大数据,也要求教师具备“数智力”以应对新时代信息化教学挑战。

    二是教育生态变革的需求。在数据化、智能化转型背景下,数智技术融入课堂、赋能教育,不断重塑着教育生态,带来学习环境、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教学形式的深刻变革。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共同打造出网络化的虚拟空间和云端环境,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无缝衔接,学习环境更加自由、开放、智能。由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离不开数据的获取、分析和解释,人机合作生产知识是未来趋势;教师也不再像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那样,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人机共教将成为常态。技术赋能教学,远程临场、远程机器人技术使得虚拟教学、远程实验、同步网络教学、异步网络教学等教学形式争奇斗艳,而这些离不开教师对数智技术的驾驭。

    三是数智公民培养的诉求。未来的竞争是人才及人才培养的竞争。2013年欧盟制定了欧盟公民数字素养框架1.0版本,并于2016、2017年相继发布2.0和2.1版本。2016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开发了数字公民教育的学生标准。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信息意识”和“技术运用”两个要点;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数字素养框架》,世界各国竞相培养适应和胜任未来社会发展的数字人才。进入数智时代,公民的身份也从数字公民转为数智公民,而教师具备数智公民和培养数智公民的双重身份,发展教师“数智力”成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合格数智公民的关键。

    政策制定是教师“数智力”提升保障

    提升教师“数智力”,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相关政策。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政策制定应立足时代背景。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第一个教师能力标准。2013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并于2014年发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一直沿用至今,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为适应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教育部于2019年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随着数智技术高速发展,教师发展政策也应与时俱进,以确保教师具备胜任未来教育工作的数智技术应用能力。

    政策目标要符合个人需求。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政策,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政策制定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人发展意愿,使教师发展政策目标与教师个人需求保持平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制定教师“数智力”发展政策时,可以通过询问了解教师的发展愿望以及对数智技术应用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以便通过政策制度激发和保持教师的内在动机与对数智技术的热情。鉴于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及城乡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各地教师胜任数智教学任务的能力需求和水平不同,政策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鼓励地方对政策文本进行本土化创新。

    政策内容需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几乎每一项政策都涉及教师信息素养,如提升教师信息认知能力、增强教师信息操作技能、树立教师信息思维等,充分体现了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联系。除了内部因素,制定教师发展政策还应考虑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将发展教师“数智力”与国际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及世界文化大融合等联系起来,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

    环境营造是教师“数智力”提升基础

    提升教师“数智力”,需营造适切的环境。

    一是实践环境。学校是教师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数智化环境营造对教师数智素养的发展极为重要。首先,学校要加强网络连接和数智技术融入,支持数智化基础设施、应用程序和平台建设,增进师生数智化教学和学习能力。其次,要根据学校数智化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明确总体定位,科学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数智化发展战略。再其次,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建立鼓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有效激发教师的数智化执行意愿。最后,要形成完备、有序的数智化教学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高效协作沟通,挖掘每个成员的潜力,整体提升团队的“数智力”。

    二是研究环境。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个人的成长不仅指职位的升迁,还包括个人通过学习提升知识和技能,而研究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学校可以通过营造丰富的数智化研究环境,使教师感受到研究和创造的成就感,从而更加倾心于数智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师数字素养、数据素养、数智素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较少,教师作为一线工作者,具有从事实证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应主动与高科技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提供研究场地与对象,并出台相应的措施激励教师积极从事数智技术应用的实证研究,以此提高教师自身“数智力”。

    三是培训环境。对教师数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职前培训主要是开设数智技术相关课程,并提供实践机会。国家对在职培训一直较为重视,围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开展的培训有“国培”“省培”计划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进入数智时代,培训活动应充分借助和应用教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教师数据的精准分析,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数智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只有自身具备数智素养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无形中提升了教师的“数智力”。省、市、区、校级可以按照灵活部署、按需推进的方式,逐步实现教师“数智力”培训的常态化开展,并进行定期评估。

    多方协同是教师“数智力”提升最佳路径

    提升教师“数智力”,须进行多方协同。

    一是地域协同。数智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显影、虚拟移民、虚拟外包服务等成为可能,地域协同已成为未来趋势。协同的前提是互相学习和了解,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步入数智时代后,教师“数智力”框架的构建已成为时代命题,需要各国、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探索。国内地域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系统应联合起来,互通有无,通过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探讨教师“数智力”发展模式与路径,并鼓励发达地区开设数智技术应用相关课程或开展远程指导,向落后地区传授经验,共同发展和提高。

    二是领域协同。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最好的解答就是积极推进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协作,领域内的知识溢出、知识转移、知识外包和技术扩散等能有效促进创新协同的产生。人才的竞争使得很多领域对教育的影响和融入越来越深,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勇于把握机遇,善于借力,加强与科技企业、研究部门、培训行业、社区、政府组织、媒体等领域合作,制定信息化教育改革方案及教师素养与能力培养措施,并在双方或多方间资源、信息的流通及人力资本的合作创新中,逐步提高所有参与人员的“数智力”,实现共赢。

    三是人机协同。人工智能所拥有的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社会智能,越来越接近于人的智能,为人机协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形态。人机协同的实现要依赖教师的数智技术应用能力,而其本身又是培养与发展教师“数智力”的最佳路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机协同主要表现为人机共管、人机共教、人机共学、人机共评等。在与机器的协同合作中,教师提高了数据意识,掌握了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锻炼了利用数据进行交流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数智时代,要将培养与发展教师的“数智力”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使教师具备一定的数据与智能知识,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人工智能收集、分析、解释教学数据,能基于数据作出符合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教学决策,并通过人机协同解决教学问题,以此提高教师数智素养,为未来社会培养数智型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新平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JZD053]成果)

  2022年06月23日 16:08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