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1134
【自由谈】就业,在新的“战场上”实现人生价值
文:评论部

从学生到“打工人”,心态怎样调整?

艾茜

应届毕业生一方面对职场心生向往,欣然接受新阶段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忧心自身难以适应身份转变,对未知感到无所适从。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减反增。一些企业也面临转型,招聘标准不断提高,对应届毕业生的期许提升。部分用人单位压缩了签约和正式上班的中间时间,要求职者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短期内适应新环境和新身份,调整好心态显得十分关键。

学生学习在学校以理论知识为主,但一旦成为“打工人”,就需要将理论知识运实际的工作之中,由“模拟演练”到“实战演练”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难免会遭遇挫折,这时大学生就需要转变理论化思维模式,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在工作中,正确面对现实,审视自身定位,从基础做起,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扎根落实到位。

应届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皆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校园里,凡有不懂之处,老师都会耐心引导;犯了错误,老师会细心指出错误,给予相当的鼓励和包容。但在职场,大家都各司其职,留给我们试错的机会并不多,所造成的后果更多需要自我承担。如果没有优秀的自身素质和足够的抗压能力,可能难以在新的职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大学生也无需陷入过分焦虑之中,将职场臆想成“洪水猛兽”。工作经验可以慢慢积攒,重要的是我们要放下学生时代所谓的“偶像包袱”,虚心地向周围同事请教。处理好同事间、上下级间的人际关系,把握职场工作节奏,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动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就业乃民生之本。从校园迈入职场,从学生成为一代“打工人”,大学生需要褪去稚嫩生涩的学生气,以职场人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在一轮轮的考验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保持青年人的朝气,在新的“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业要注重职业志趣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吴菲菲

在初次就职之时,面对职业设想和现实境遇的强烈反差,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疑惑和迷茫。尤以明显的是,因个人的误判选择了不符合兴趣的职业;或者在就业时面临选择少、选择困难的问题。那么,其产生根源以及解决方法究竟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一部分大学生未有充分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继而会“病急乱投医”,进入到与自己职业兴趣甚至个人专业都不相匹配的领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终归没错,在各行各业都有二八效应中的百分之二十的精英,因此只有跻身于金字塔的塔尖之中,方能安然若素,直指某一领域,占据高地。

其次是对社会市场需求把握的不擅长。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在经验、人脉、资金等资源匮乏的前提下,更应该努力以较之他人更加宏观、前卫的眼光看待市场变化。毕竟众所周知求职就业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未雨绸缪、顾虑周全总好过慌忙选择、人云亦云,不至于到最后以被市场浪潮的筛选淘汰匆匆收场。

第三是因为没有明白职业志趣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重要性。真正面对个人兴趣与职业相悖的时候,也不必慌张忙乱。因为一种行业的存在必定以其社会需求为前提,继而可以延伸出它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志趣与需求的统一并非简单粗暴的对号入座,而是一种辩证式的有机统一。在匹配社会需求的时候,个人需求也被有意或无意的囊括其中,此处的需求也不应被传统思维定式局限于个人兴趣之中,更多重要的是学会向自己发问:在一份工作中,满足兴趣是不是最重要的?我能通过这份工作学到什么?我在这个岗位上能不能发挥我的价值?这家公司于我而言还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我能不能对一份本无兴趣的工作保持热情?

以上是每个求职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然后在明晰了自己的目标和长远计划之后,才更有利于职业志趣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而不是毫无目的地在就业市场里浮沉。



自我完善才是增加就业筹码的王道

洪雨

近年来,高校普遍扩招,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值此就业“困局”,毕业生必须明白:完善自我才能在就业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在就业市场上博弈,大学生最大的竞争力就是知识储备。科学的文化素养、广博的知识以及千锤百炼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大学生在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时有力量把握住机遇,将曲折转化为坦途。当然,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经历了十数年的苦读,从书本中汲取养分的习惯不能够随着毕业而被抛弃,“终身学习”是拥有进步型人生的资本。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清晰的个人规划可以增加择业的砝码,同时也需要注意实践经验的累积。

就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一名从业者到最后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位置上,大学生面临择业问题时,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就业优势和就业需求,正确进行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要有取舍的勇气和做出选择的果敢,给自己一个能力发挥的自由空间。破除就业迷茫的困境,积极面对就业市场与就业者的“双向选择”。

当下,大学生普遍有着过高的就业预期,薪资水平、就业城市、职位前景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过高的就业理想与残酷的就业现状难以达到平衡,大学生面对择业时就容易陷入“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机会是不会主动跑来的,要积极尝试,大学生面对就业择业,必须秉承“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是残酷的,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确实十分不容易。有来自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各种便利,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我来面对市场的选择,毕竟,“就业”的主体一直是个人。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塑造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就业者”形象,这才是增加就业筹码的王道。



多方合力助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蒋雨欣

毕业季到来,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即将踏上求职道途。高校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办春招会,双选会,毕业生们积极参加,寻求更优的工作机会。看着人头涌动的活动现场,心下不禁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推动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呢?

首先是大学生自身。历经九年义务教育,十二年寒窗苦读,四年大学生活,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初步成熟。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一个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应该熟知自己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些必备的职业技能。除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外还有就业观念和价值观。他们是否已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了,是否有正确的职业观念。以上种种还只是些浅层次的问题,大学生想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自身的各项能力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只有自身优秀才能把握住更多的机会。

其次是学校和社会方面,大学生习惯享受学校提供的各项便利。学校积极与社会各界接洽,努力为其谋求更多可能的工作机会,而各种公司企业积极到配合各大高校做好招聘工作选拔优秀人才,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鲜优秀的年轻血液,助推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像我校积极的举办的春招与双选会,各种企业单位公司纷纷涌现,各种的大小公司,各样的不同工作岗位都是择优录取。毕业生们可以尽情在学校为其搭建起的大舞台上展示自我能力,收获到令人心动的offer。

最后不可忽视的还有国家政策。国家积极发布各种人才培养政策,尽其可能的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优质的就业环境和舒适的就业条件。中央方面下达的文件,总揽全局的宏观指挥各项事宜,助推数量逐年增多的高校学子实现尽可能的优质就业。地方政府方面根据自己地区的情况再适度调整增加发展策略,增加奖励性政策吸引优秀高校学子,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人才推动自己地区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目前而言,应届大学生在学生自身能力优秀和不懈努力,学校和社会合作助推,国家方面各项优惠政策的助力下,有把握相信能够助推当代高校毕业生们的高质量就业。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方式多样化

李煜兰

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予了毕业生更多的就业选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自由职业飞速发展。直播带货主播、线上云客服、自媒体运营等新兴职业走到大众面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零工就业”也被多数年轻人所青睐。所谓零工就业主要指劳动者以打零工的方式,把自己的闲暇时间以弹性、灵活的方式转化为自己的经济收入。我们所熟知的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职业就是零工职业。

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也推动大学生灵活就业。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9年创业的大学生达74.1万人,较2018年增加9%,全国孵化器总数已达5200家,众创空间8000家。大学生创业的群体在持续壮大,就业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在就业方式在不断丰富的态势下,又该如何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灵活就业呢?

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能力与转变就业观念极其重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面对现实、调低预期,以更加成熟、理想、务实的态度就业。平衡好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而不仅仅只是薪酬至上。要树立平等就业观,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切勿“以貌取人”。

“敢拼敢闯、勇于尝试”的精神更是关键,机会错过就不再来,抓住机会迎面而上。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许多人佛系了起来,积极性降低,不愿直面困难。部分高校毕业生害怕创业失败、害怕与他人竞争,消极就业的态度使得工作频频碰壁。

除了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外界的支持同样重要。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创业信心。就业平台与企业互通、合作,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工作岗位,为就业者创造更多可能。高校开设更多的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类课程,指导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实现灵活就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时代发展给予了大学生更多机会和选择,期望大家都能抓住这股好风,找到适合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



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需要多向共济

刘依凌

走出象牙塔,初入社会,难免会对未来产生迷惘。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需要各个方面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造成少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并非片面,相反,它综合了来自自身,家庭,社会多方面原因。读书时代的大学生,往往是绘梦者。放下书本,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发现想象与现实相违背,难免会失落和无措。伴随梦碎感而来的家长的期盼同样可能成为焦虑来源。家长对孩子就业自有要求,面对父母要求与自身追求违背的境况,人才录用注重经验的现象局限了大学生就业空间,屡次受挫下焦灼情绪倍增……

放任就业焦虑,难免打击大学生对新生活的信心,挫伤大学生就业积极性。因此,多方向的帮扶显得十分必要。

政府积极举措,着力打造良好的纳新环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更多就业信息;鼓励开展就业培训,改变经验主义思维,帮助大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同时,激发企业活力,积蓄生命力。同时提供资金支持,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开设科创班,为大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减轻大学生的创业压力。

父母以关心孩子的角度,对孩子就业方向进行规划,但往往忽视了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的考量。时代更迭变化,就业不单以保障温饱为目的,它还承载着就业者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敢于让孩子试错,反而会增加大学生尝试,创新的勇气。一个见证自己就业成长的港湾,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面试紧张、工作茫然等诸多问题衍生的压力。

大学生自我审视和精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克服心理恐惧,是大学生的就业第一课。焦虑感难以根除,但能凭借积极的心态缓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就业政策,创新就业方式,转变就业心态,把就业当成乐习而不是苦修。同时加强学习,浓厚底蕴,增强自己就业时的底气,做一个选择工作的能力者而非等待工作降临的焦虑者。

压力中蕴藏生机,一批企业式微衰弱,也有一类产业方兴未艾。多方向的助力也应做出新的调整:对新兴行业的助力力度不能减弱,就业培训不能流于表面;寻找就业新思路,分析个人与工作适配度,提高就业愉悦感。



青春到基层挥洒汗水

赖宇

随着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应届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去向何方”的选择题:留在外地还是回到家乡,奔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还是走向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基层。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项目的启动,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和机关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

随着当下经济和教育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所转变。相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他们也渴望着在社会浪潮中的找到自我实现的平台。这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倾向选择更广阔的天地,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扎根于基层,用青春的汗水浇灌梦想的种子,为基层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受历史、自然等条件的影响,西北地区大多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稀缺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高校毕业生主动走向基层,有利于增加西部地区的人才总量,合理资源配置,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

虽说选择到基层就业是当下的新趋势之一,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发挥个人优势为民服务干实事,全身心投入,真正当好基层工作的先锋者。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地早日构建起高校毕业生在基层“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和社会的多项鼓励下,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携带着对现实和未来的理性思考,肩负着个人与社会的责任重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奉献青春,挥洒汗水。




  2021年04月06日 10:38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