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人物 - 内容
188
【最美教师】他们把“挂科杀手”巧变学生爱上的“金课”
文:骆梦 车梦婷 郭子涵 张懿   来源:新闻中心   二级单位审核:陈钧

编者:2023年9月,学校评选并表彰了首届最美教师(团队)。他们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勇争一流,事迹突出,他们是成大师者的代表。为展示“最美”风采,弘扬“最美”精神,激励“向美”之行,新闻中心采访了学校首届8位(个)最美教师(团队),今推出最后一期,看计算机学院数学及应用教师团队如何把“挂科杀手”变学生们争抢爱上的“金课”。



计算机学院数学及应用教师团队建立于2010年,主要负责学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团队现有2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4人,成为了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战斗团队。


从零起步迈向“最美教师团队”,他们花了14年。


改革!改出未来!


2010年初,学校明确当年是质量工程建设年,下大气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成为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


彼时,面向许多学院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课,授课老师的教学却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教学指导和支持,也缺乏有效管理。此时进校刚四年的韩天勇老师在教学上崭露头角,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计算机学院)推荐他作为团队负责人,推进高等数学课程的规范化教学。他与教授高等数学的杨洪、施达等7位老师“抱团”,教师团队雏形初现。


以前“老师教什么就考学生什么”的应试导向教学,对学生的学科竞赛、考研发展无甚助益,老师也缺乏深入拓展和教学反思,教学能力提升有限。这一年,学校推出“教考分离”改革举措,给刚刚组建的团队出了一道“考题”。他带领团队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高低分层教学,瞄准“教考分离”发力。


他们将高等数学分为A、B、C三个等级,面向需要掌握计算、逻辑推理等诸多能力的计算机等专业,开设高等数学A;面向需具备基本知识与建模能力,学习程度却不如理科深入的工科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B;面向强调微积分等知识运用,其他方面要求较低的经济管理类文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C。


他们反复讨论梳理考试大纲,花了5年时间建设了包含几万道题的题库,高等数学授课团队上课有了“工作手册”。在2018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场教考分离考试,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经此改革后,考试公平性和检测的全面性得到保障,教师教学责任心和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


2016年,全国各地掀起翻转课堂改革热潮,它倡导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生参与度更强。韩天勇下定决心要探探路。


他和杨洪、陈丹、张坤三位老师一起备课、编习题,现学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准备了知识点的讲解视频,学生在课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观看,老师们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他们设置“改革班”“对照班”和“非改革班”三类教学班,对照检验教学改革成效。在教学全周期,发布调查问卷,追踪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获取教反馈。最终实行翻转课堂的班级高数不及格率明显降低。有了首次的线上辅助教学经验,团队后来分批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以前由于经验不足、资源有限,学校只能与其他院校联合建设教材,知识点的轻重取舍不同,难以贴合本校学情。为了解决教材定位不准等问题,从团队成立开始,老师们一直把开发《高等数学》教材作为重要任务,如今,团队已经编写《高等教学》上下两册教材,并根据不同的目标及时更新内容。到今年已经完成了第三版教材的编写,在每个知识点后加入了视频资源,使其更适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此外,他们还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加入蛟龙号下潜等时事热点来讲解数学问题,在知识传授中树牢导向、引领价值。


回望过往,韩天勇说:“起跑枪响,不知道做的这些工作结果会如何,好在有老师们的热情助力,绵绵用劲,我们才能跑好这场教改马拉松。”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你们看过电影《中国机长》吗?机长要在云团里选择一条最安全的路径逃生,他们穿行的那条路,在数学上,就是方向导数最小的……”


这样的课堂导入,在韩天勇老师的课堂稀松平常。每堂课,他都会花上五分钟的时间做导入,分享一些新闻热点或生活趣事,吸引同学们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高等数学学习难度大、内容抽象,被大学生们称为大学里的“挂科杀手”。考试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在革新的同时,怎么把课讲好讲活,使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吸收,团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一道题的解法,学生听不懂,不光学生急,老师也急。团队老师们围在一起讨论怎么才能讲好讲透。教研活动中,从备课内容、课后作业、课堂互动等方面,他们反复“磨”。


为了培养学生对高数的兴趣,教师团队思考将高数与学生的专业进行课程融合。面向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他们举例利用正弦函数等周期函数来模拟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使用微积分帮助计算基因频率的变化……像这样将知识粘合在一起,既能让学生觉得高数与专业联系紧密、学习有实质收获,还能避免“知识脱节”的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还互相借鉴彼此的授课经验和技巧,知识点越讲越顺,每位老师也形成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几位“老老师”上课比较严肃,学生不敢走神;杨洪老师就像“作业帮”,更加注重带着学生处理习题;张坤等老师自带幽默气质,她们的课堂就是“小品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韩天勇老师也找到了他的高数课的打开方式。他喜欢抛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便捷的方式?成果又是什么?”问题环环相扣,在学生心里先埋下一颗“为什么”的种子,化被动为主动,巧妙地把学生等老师“满堂灌”的消极心态转为“我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的积极求问。


2022级大数据专业1班的吉则合乌同学说:“韩老师不会单纯讲知识点,他会给我们讲例子、讲应用。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平时感觉抽象的数学公式原来有很多的可能性。”上过韩天勇老师课的学生经常如此评价,因为无论是问题来源的背后故事,还是公式推导过程,都会被韩老师娓娓道来。除此之外,韩老师还有一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妙招:翻转课堂。让学生“反客为主”,学生上台讲题,让台下的同学来感受“新老师”的教学水平。有时他也把老师、学生角色对调,他来提出疑问,学生充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课堂有挑战、学习强度大、直面并思考”,韩天勇老师始终坚持这种让学生“吃学习苦头”的教学方式,这也是计算机学院教师团队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教育改变命运”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座右铭。计算机学院教师团队希望做的是:在学生背后推一把,用课堂上的问题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教给他们面对学习乃至生活中难题的自强之道、自救之法:以无畏直面代替一味回避,以思考前进代替停滞不前。凭借丰富的上课经验,团队前后选派多名教师参与全国高校教师微课大赛、教育教学创新大赛等竞赛,并拿到首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教学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等许多奖项。


对团队来说,要讲一门学生好懂、好吸收的数学课,推进数学课程建设没有终点。最近,他们还研讨如何打造《高等数学》AI课程,紧跟当下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认真作答每一道“大题”


“老师,这一步我还是没懂,您能画一下图吗?”杨洪老师打开QQ红点消息。几分钟后,就给学生发过去了写满批注的草稿图。有同学问一道讲过很多次的题目,杨老师也会耐心答疑;同学问题恰逢他监考,他会向学生解释情况约好隔天讲解,然而学生晚上就收到他的回复……


杨洪老师,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软件及应用等。2021级通信工程专业樊显勇同学说:“线上线下我都在问问题,对杨老师来说,学生问的每一道小题对他来说都是‘大题’。”


除了数字公式,老师们希望教给同学们的,是认真对待每一道难关的精神。


团队成立初期,科研上近乎一张白纸。老师们选题视野局限,不够新,一遍是教学任务重,一边没有科研成果产出,这种境况下,几乎磨掉老师们的信心。不知讨论过多少次,团队最终敲定了“数学不等式及其应用”“非线性泛函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可视化”三个方向。目标明确后,他们快速打磨出一套独属于自身的合作模式: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宏观方向的指导,每天阅读大量学术论文,时刻观察科研新动向,思考能否根据团队特色,从已有的学术热点出发,研究出新成果。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路,年轻老师写文章更加顺手。


有了团队牵引,杨洪在2017到2018年连发14篇文章。自团队建立以来,团队累计发表SCI论文97篇,科研能力提升显著。2023年底,成都大学数学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这一认可是比较国际权威奖项、学科顶尖论文、学科论文质量等客观学术指标而来,是对所有老师认真付出的最好证明。


以科研辅助教学,老师们带着学生做自己的研究项目,帮助他们学习研究的方法。


2015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吴璞回忆,刚进入大学时的自己懵懵懂懂,在一次数学建模培训时,杨洪老师发现他对数学的热情与灵性,便邀请他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他在大二就发表两篇SCI论文,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获得四川省一等奖,不到大三就几乎学完了所有与数学有关的课程。后来,他考研至广州大学新型智能算法专业,如今他正在北京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这张拍摄于2017年3月24日晚上的照片“刷屏媒体版面,《中国教育报头版大图推荐。


始于心中热爱  所以双向奔赴 


如今,团队里的几位老师已经荣休,但他始终怀念团队一起奋斗的点滴,仍然想回到讲台上再讲一堂高数课。


文家金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现在仍清楚地记得,2017年3月24日晚上20点左右,他正在2教205教室给张澜学院2016级的同学们上课,正在“抽丝剥茧”讲解难题时,教室突然停电,这节课却被打断。学生们没有急着提前下课,而是凑在讲台前面,打开手机上的电筒,照亮文老师黑板上的板书。


学生朱泽根拍照记录下了这一刻,照片被刊发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并受到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央级媒体的关注。这张照片一直存在文老师的手机相册里。这节偶然的“手电课堂”,学生的求知若渴,老师的诲人不倦,一张照片记录了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令无数人感动,也成为了团队一直津津乐道的故事。


如今,团队引培并举,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机制。老教师教学示范课、年轻老师赛课PK,让老师们先当学生再当老师。至于基金及重点项目的申请,从书面材料修改到项目落地的每个环节,团队前辈都亲力亲为参与其中……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不同的目标分成“小分队”,负责完成“黄大年式团队”申报材料的小组,前前后后就开了20多场会议;网课期间,文家金等年纪较长的老师使用网课系统有困难,年轻老师们便建了一个QQ群,在视频电话里分享怎么上网课,细致到介绍每个图标的功能。


讲台上讲授“极限无穷求解”,日常生活中老师们却有着“反差萌”。在计算机学院每年举办的“师生篮球友谊赛”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希望在另一种“博弈”中减弱和学生们的距离感;空闲时候,他们偶尔还会用两副扑克牌做“双扣”游戏,斗智数学思维。


不止文家金老师觉得这是一支智慧、有爱的团队,李钊老师也说:“我的职业生涯最幸福的时刻是能够成为团队的一员,在这个大家庭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为团队的发展,为数学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群力划船船越快,众星拱月月更明。未来,他们希望通过团队的不断努力,成大数学学科能够早日进入ESI全球学科前1%,抵达他们期望的那个新坐标。

  2024年07月05日 11:05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