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人物 - 内容
107
【硬核考研人】“三跨”上南开 他是自己人生的“扳道工”
文:金哲轩 陈银萍   来源:新闻中心   二级单位审核:陈钧


金哲轩,2020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以初试361分,排名14位,复试排名第12位的成绩,“三跨”考研上岸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

当大学读了一个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应该怎么办? 他钟爱历史,大学却读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大学四年他保持热爱,不放弃点滴努力,在机会窗口打开之时,勇敢抓住了它,用不屈的意志和百倍的努力扭转了自己人生的轨道。他说,“能决定自己前路的,永远只有自己。”


以下是他的自述: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我喜欢历史,是一名“三跨生”,即跨学校、跨区域、跨专业考研。因此,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大,备考时间紧张,能够成功上岸,于我是一次莫大的惊喜。


我的求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直到初二下学期之前我的成绩还不错,能够考入县里最好的高中。但正值13、14岁的年纪,我开始变得叛逆,生活重心从学习转到玩乐,每天都想着打篮球和玩游戏,甚至背着家长和老师通宵上网,成绩严重下滑,浑浑噩噩度过了初中剩余的光阴,勉强考上了县里一个普通的高中。


上了高中以后,我发现和我从小到大的朋友成绩都十分优异,谈话间他们对自己要考什么大学、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些目标都非常明确。我才开始反思,对我这样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光明的选择,我这才重新走回“正轨”,每天认真听课,做笔记,学习成为我生活的第一主题。命中注定地,我来到了成大。


高中时期,我就对历史考古很感兴趣,特别喜欢上历史课,喜欢了解古代的故事和古人的生活方式。我曾经将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列为我的高考目标。但因为高考分数的限制,我来到了成都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一个我并不感兴趣的专业。所以,刚进入大学时,我就决定要考研,考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去。


在大一大二时,我就时刻关注研招网发布的考研信息,考研流程、国家线、志愿填报等相关的内容。我认为,考研是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古学方向。南开大学的师资力量较强,考古学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也更侧重于研究历史时期,而不是史前,正好符合我的需求。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全国排名第六,想上岸有一定难度,但我权衡了一下我的学习状态,自信上岸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综合考虑之后,我下定决心要考上南开大学。


“本科双非” “跨专业”“普通平凡”在这一个个标签下,我也有纠结:“我到底能不能考上?”“南开面试会不会有第一学历的歧视?”“跨专业考试有可能上岸吗?”但我看到身边也有许多跨专业考试的研友,也有很多上岸南开的人分享经验,我就更加有信心了,开始了我的备考之旅。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我的本科专业和备考专业几乎完全没有关系,我明白跨考的难度,笨鸟先飞吧,因此我比别人都要早些开始备考。2023年3月左右,我确定好了目标,就开始收集资料,从很多上岸的学姐学长那些去获得经验资料,例如参考书和往年真题,等等。在4至5月,我集中看这些参考书,6到8月再精读细看并整理笔记,9月开始背诵重复练习。专业课大约有5本左右主要的参考书,几乎每一本都需要我整本书背诵,再加上一些辅助的工具书,总共需要学习的书目有十来本。我还将南开从2006年至2023年的考研真题都做了一遍,我想着多练习,总不是坏事。


从大二结束那个暑假,我就开始学最早的基础入门《中国考古通论》,中国考古历史悠久,学说体系庞杂,也有许多知识点晦涩难懂,令我十分恼火。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有时理解起来也十分痛苦,我几次陷入崩溃和沮丧,但我并没有就此退缩,我告诉自己“万事开头难,保持积极心态,点点滴滴学,一定有收获。”根据往年的分数占比来看,这本书在考研中分数占比并不高,但我也一字一句地学习,因为这是打基础最好的科目。我每天都会花两三个小时看B站的加一学姐-的课程视频,并且认真补充书上没有的笔记,再背诵巩固。在图书馆我常坐的位置的灯架上,贴满了便利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专业课是按照专题进行复习的,在后期复习青铜器、瓷器、物质文化史等专题时,一个好的基础为我解决了不少麻烦。


纵使我再乐观自信,也有踌躇不前的时候。


在刚开始备考时,我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也焦虑自己能不能考上。困难挫折也从来没少过,记得第一次做英语阅读真题,我一整篇阅读“全军覆没”, “我这样怎么考得上南开大学?”但我没有放弃,我告诉自己“这只是开始,找到方法,多练习,一定会进步。”于是我每月都制定月计划,细到每一个时间段的学习任务安排,按自己的节奏复习。大约一个月做了120篇左右的真题,我从一开始的一题都做不对到后来的题题正确,信心也逐渐增长。我是一个相信过程的人,每每遇到困难,我常安慰自己“山的那头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登山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无论最终是什么结果,这沿途的风景都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就告诉自己“尽力做就是了,会有收获的。”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中有一计叫“知己知彼”。我认为,研考,尤其是自命题形式科目的考试是一场与命题老师博弈。


知己是知彼的前提,备考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情况,我常常做一些题目来考查自己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还会针对错题进行分析和查缺补漏,了解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研究怎样去补齐自己的短板。


知彼是进攻的密钥,研究历年真题,找出命题规律,这都是知彼的方式。我时常登录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官网,查看老师们的信息,熟悉他们的研究方向、最新的论文,以便明确他们的关注点。如果老师们有相关的著作可以作为参考书,那就更为宝贵,一定要利用起来,不仅仅要学习其中的知识点,还要学习老师们的思维,了解他们在阐述某个知识点是如何表达的,从而在自己论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用这种方式展开。在考研的时候,因为我们是自命题的卷子,我又看了很多我们老师写的书并且深入学习,所以在考试过程中要轻松不少。


知彼之后,合理的推测和自信也至关重要。我考的博物馆专业以前叫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后来拆分成了文物学、博物馆学两个专业,而2024级是专业拆分后第一届招考的学生,我在备考时期也是会经常会焦虑,“到底是选文物学还是博物馆学,拆分后考试会有些什么不同。”后来通过文博考研考证网等,我查到了各校往年的真题,了解到这个专业各学校自命题各有风格。以前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初试考察几乎都是考古、文物方面知识点为主,而博物馆相关知识考察占比很小,于是我在备考期间抱着打个赌的心理,猜测今年占比应该也不高,也不是很重视学习博物馆的知识。在2023年9月报名南开大学时,发现南开大学只保留了博物馆学专业学位,没有自己原计划报考的“文物学”。既来之则安之,我当时想:“也好,省的我抉择纠结。”再加上我比较了解南开的老师几乎都是考古文物研究方向,因此我断定即使专业名称改成了博物馆,但考察的内容还是会以考古、文物为主。果不其然,最终考卷上的试题范围和往年没什么变化,博物馆的知识也只考察了一道论述题。这就是合理的推测和自信在考研过程中带给我的幸运。



坚持到底  永不言弃


做任何事情,挫折不可避免,但锁定目标,就要相信自己,拼尽全力,坚持到底。备考期间,虽然我一直在遭受错题率高、背诵难度大,理解难等打击,但我就一直认为上岸是必然的,只是何时上岸是偶然的,所以只要坚定自己的道路方法,我们终将会上岸。


我考试的时候,由于前一天意外失眠,初试第一天状态不好,感觉自己的公共课发挥得不是很好,只好把希望都寄托在共300分的专业课上。当我拆开自命题信封时,有一种开“盲盒”的感觉。看到题目有一些不会,有一些题目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当时以为要喜提“再来一年”,甚至打算放弃不写,所幸,最终说服了自己,硬着头皮写完试题。


2月26号,初试成绩公布那天,我并没有对过线抱太大希望,甚至做好了“二战”的心理准备。成绩揭晓,总分360分,专业课分数甚至比我预期的要高,结合去年南开大学初试的切线是350分,希望又被重新燃起,我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复试。


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王雪婷和学院其他老师们一直帮助我修改简历,完善我的资料,让我的简历从社会简历到看上去更像是学术简历,给我指导复试答题技巧和内容参考,提醒复试的注意事项。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其实我一直不太能找到状态,十分焦虑,焦虑复试老师会问一些什么问题,害怕自己答不上来等等,所以我只能不断的完善自我介绍,在知网上寻找南开老师的论文并打印下来学习,通过不断地练习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参加复试时,我提前一天到达了南开大学熟悉校园环境。复试当天,候考等待的时刻我很忐忑,但是在场的复试助理让我不要紧张,调整呼吸,还叮嘱我一些开门前要敲门的注意事项等,让我放松了不少。复试过程中老师们也都非常和蔼亲切,在复试结束的时候我还遇到了我特别敬佩的刘毅老师,我备战初试看的大部分参考书都是刘毅老师写的,我向他打招呼,他居然微微扶了扶自己的正装,向我微微屈身,还安慰我们不要紧张,这样的氛围更加让我坚定了一定要上南开的决心。终于,复试线和去年差不多,我也幸运的拟录取了南开大学。如果当时的我放弃答题,那么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所以我想说的就是——“事情完成之前千万不要放弃,坚持到最后一刻,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想感谢的人,最想感谢的还是我师兄,一直支持鼓励我,在我遇到不会的知识点的时候,他让我不必过于纠结,鼓励我慢慢来,还主动找一些文献来帮助我理解,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辩证思维,我想没有他的话,我的上岸之路将曲折很多。我还想感谢我身边的朋友,是他们在我难过的时候陪我吃饭、聊天,在我觉得自己考不上的时候鼓励我、支持我,如果没有他们的陪伴和支持,我难以独自走到今天。我也永远忘不了图书馆5楼B区,我在那里背了长达好几个月的书,那里的座位被我贴满了便利贴。


在大学生涯里,我对原专业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并没有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我时常感到惭愧,但我在考研是我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为之努力,在四年里,我也抓住各种机会“走出去,到当地的博物馆去参观历史文物,像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皇帝陵博物院等。回望这一路上,我想说的是,其实过去是什么样不重要,我们要更多地学会自主学习,去寻找相关资源,多参加讲座等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发展自己的思维,用心就一定会有结果。


最后,我想对所有的“研友”说:“有梦就去追,相信自己!我们终将会‘上岸’!最后我祝愿大家都能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

  2024年07月05日 10:54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