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视点 - 内容
195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从何而来
  来源:《人民日报》
倪光辉 赵 亮


  前不久,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有这么高的满意率、这么大的吸引力?在中宣部、教育部日前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记者从部分省市和高校的经验交流中找到了答案。

  重大突破:学科建设抓哪里


  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人们对该课的认识有不少误区,不少人认为,“思政课只是课程,不是学科”。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此为契机,近几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长足进展。大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门课教材可读了,教学生动了,老师亲切了,实效性增强了。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学科地位不高、科研支撑不足的问题,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加强了学科建设,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保证学科建设的需要,2006年以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并逐步落实按照四所、一室、两中心的格局来调整学院的主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工作,并明确职责范围。这样做,进一步强化了学科专业建设意识,并大幅度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各高校通过开展系统化师资培训和专业化骨干培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学科带头人形成核心。

  目前,全国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6门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

  
学以致用:课程教材怎样改


  课程内容重复,是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中学与大学的政治课设置严重重复。”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老师说,以哲学为例,从初中开始学生产力、生产关系,高中文科又学,到了大学再学,虽说理论性强了,但学生们总提不起兴趣。

  自2006年秋季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各高校投入使用,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思政课教学有了较大改观。

  在准确把握思政课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说服力,新课程方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清华大学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概论”课组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探索出“三段式”教学模式:开课前让学生利用寒假进行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暑假时再让学生回到社会验证自己的思考,升华理论知识。

  在开发教材资源之外,利用新技术发展网络教学资源也是思政建设的一大亮点。广东省教育厅以“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线”网站为主体,辅以广东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网站、思政课优秀教师博客等的庞大网络群初具规模。

  
引人入胜:课堂教学靠什么


  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睡。曾几何时,这种情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并不少见。

  “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负责人蔡乐苏认为。

  和《百家讲坛》里的“明星学者”一样,教思政课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梁老师也拥有一大批学生“粉丝”。他的多媒体课堂便是吸引力所在。精美的课件、生动的讲述让学生对思政课耳目一新。李梁介绍,为了收集教学素材,他几乎跑遍了市内所有的音像店。在他的教学资料库里,已拥有了超过1000G的教学素材。

  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各高校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如制作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建立思政课教学网站等;进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全面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目前,各高校结合实际推广讨论式教学,并通过网站开辟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栏目和工作信箱、BBS等形式,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

  来源: 《人民日报》2008-07-17


  2008年08月27日 10:12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