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视点 - 内容
413
努力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
文:齐鹏飞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殷殷嘱托,对于其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必须全面准确和系统深入地学习领会、认识把握。

 

   第一,必须守好思政课这个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努力打造“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的高精尖思政“金课”,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筑牢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反复强调:“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这是因为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教育教学主渠道、主阵地,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教育教学主渠道、主阵地,是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教育教学主渠道、主阵地。而要办好思政课,就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八个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都是其教育发展绕不过去的“时代之问”,其回答无不开宗明义,毫不含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就是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第二,必须建设一支符合“好老师”“大先生”“人民教育家”标准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并为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好老师”“大先生”“人民教育家”,必须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中,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一直津津乐道、孜孜以求的基本理念——好老师、大先生、人民教育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明确指出,只有做到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才能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其学理哲理道理,才能使思政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真正在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他明确要求:“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他坚信:“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也为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赋予了重要使命。就高校而言,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且在社会主义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强调要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也是思政课应该承担起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必须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同向协同发力,必须努力推动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构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时代新人的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这一重要论断,凸显了高校的育人重任。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的辩证法。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在不同程度上、不同范围内存在着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与育才“两张皮”的现象,未能有机形成学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政工作合力,未能充分发挥学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政工作效能。而新时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弥补这一短板、堵塞这一漏洞,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除了思政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全面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建立健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在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根本意旨和主要目标,就是要让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共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从认识、把握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角度,再次论述了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问题。他明确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他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也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第四,“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必须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跟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讲好“大思政课”,必须把办好思政课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把握来落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把握来落实。将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丰富而生动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面向火热的社会实践,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同时,要讲好“大思政课”,既要做到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决心和信心所在。将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作为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讲清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寄语青年学生: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他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2022年05月05日 14:42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