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1195
【教育导报】提升专业能力 重塑职业信心
——成都大学卓越教师培养立体化协同体系建设观察
文:何文鑫

原文链接:http://jydb.scedumedia.com/DocumentElectronic/202129056-1437.html


原文如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只能去幼儿园当老师吗?这个疑问曾长期困扰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4级学生古莉莎。


大三那年,她被学校选拔到泰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汉语教学实践。教学中,她与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教师交流与接触,视野打开,职业范围和边界得到拓展。


师范生古莉莎的解惑过程,离不开成都大学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师范教育中,实践基础薄弱、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培养过程中高校唱“独角戏”等难题长期制约着师范生培养水平,也导致师范生的职业期待和信心降低。2016年以来,依托四川省重点教改项目,成都大学不断创新机制,实现与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爱心企业的协同,汇聚众多力量参与师范教育,提升师范生专业能力,重塑其职业信心,合力为未来名师筑牢职业生涯的地基。


问题1:

师范院校独木难支的培养困境


对策1:

“四方协同”,打破“象牙塔”


2016年,依托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成都大学开始其卓越教师培养的全景式立体化协同体系建设(以下简称“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在之前局部试点基础上,全面改革师范教育。


在课程建设方面,成都大学逐步建立起教育信念课程群、仁爱之心课程群、在岗能力课程群等核心课程体系,相关课程还成为省级、国家级金课。


但一个问题随之被抛出来:搭建好新的课程体系,老师上好每一堂课,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就达到卓越标准了吗?


“如果仅仅靠提高教学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培养卓越教师的目的。”刘先强是成都大学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在他看来,如果高校不能实现校内外力量协同育人,便导致资源优化乏力,出了校门的师范教育实践又会变成高校师生的“自嗨”,走回老路。


作为成都市市属的地方综合大学,成都大学在新一轮师范教育改革中,主动融入成都市的教育发展,依靠其全国基础教育高地和多个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区的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平台。


成都大学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协作,规划推进环高校基础教育生态圈建设,共建成大附小、附幼;与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合作,在西部地区首创幼儿园(小学)博士工作站,携手推动区域教育整体提质,同时拓展师范教育师生研训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成都市将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等项目放到成都大学。一大批成都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以及省内外教育专家进入成大校园,各类讲座和讨论就此展开,师范教育的课堂由此打破“象牙塔”围墙的樊篱。


“带来了新鲜空气。”刘先强说,师范生可以听课,也会与名师们近距离接触,既是学习,又是提前熟悉优秀教师的模样。


师范生对教育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研究报告和书本。


“系统增进了对教育的认识,有效提高了从教期待。”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20级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熊丹琪在自己的笔记中如实写道。这是她参与成都市名校集团发展研讨会后的深刻感受。“从参与会务,到深入了解成都市近年来在优质教育方面的布局,收获颇丰。”


通过与政府机构协作打下基石,成都大学又与绵阳师范学院、成都师范学院等高校协作组建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联盟,与美国、新西兰的高校合作举办学前教育国际学术论坛,相互取经;与四川省教育学会等行业协会合作,获得专业建设支持;与爱心企业协作,获得校友500万元捐赠,推动相关教育项目落地和奖助学生,成都大学成功构建起“四方协同”力量,共襄师范教育。


问题2:

高校和中小学(幼)“一头热一头冷”


对策2:

建博士工作站,双向互补锻造卓越教师


发轫于抗战时期的成都市第四幼儿园,已有80多年历史,但在校园文化理念提升和园本课程开发方面一直显得乏力。2019年,随着成都大学在该园设立博士工作站,这一困境很快得到疏解。


田涛博士毕业进入成都大学工作,到成都四幼校园驻站。在交流和梳理中,田涛发现四幼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校园文化也应该接续传统。于是,他和四幼老师们一起讨论,提炼办园理念,协助四幼开展园本课程。


变化悄然发生。由刚开始的困惑和只是倾听,到参与讨论时踊跃发言,田涛明显能感受到老师们校本教研能力的提升,对本园办园理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达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李敏说。


过去,师范生教育实践需要到中小学、幼儿园中去,但对于接收方的学校来说,这些学生来了,能力有限,上完课就走,与学校关系不大,有的甚至成为学校的负担。


“四方协同”过程中,成都大学在西部地区首创幼儿园(小学)博士工作站,一举打通大学和中小学、幼儿园之间的樊篱,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在双向互补与互动中共同提高,不但让参与学校改变接纳态度,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也让师范生实训实践落到实处,还丰富了高校博士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大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除成都四幼外,借助成都市各级政府力量,成都大学在成都市第二十五幼儿园、第二十六幼儿园、成都大学附属小学等多所幼儿园和学校设有博士工作站。师范院校师生实践实训场所不足、实践实习不够深入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


同时,一线教育教学名师受聘到成都大学带学生,手把手传授一线教育经验。


在双向互动互补基础上,成都大学将教育改革的触角伸向海外。从2011年开始,成都大学联合国内部分高校及美国、新西兰的高校,每年举行学前教育国际学术论坛,为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师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借鉴各自的教师培养经验。

问题3:

实践点位不够,实践过程无人指导


对策3:

实践教学课程化,实践平台多样化


上课时在大学校园,没课时就跨出校门到隔壁附属幼儿园见习和参观,这已经成为成都大学师范生的日常安排。


基于师范生实践时间不足,实践过于集中等问题,成都大学重新架构课程,建立了贯穿各个学期、融通各门课程的“进阶式全程化”实践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有教育见习、课程实践、专题实习、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层次丰富、门类多样的教育实践,确保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培养周期。


成都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何叶告诉记者,从专科到研究生,都有在该园见习和实习的。“每个学期设置不同的见习和实习主题,要求师范生静下心来观察儿童。”何叶说,成都大学还在该园建教授工作站,教育专家定期到校指导,双向互动,联系紧密,共同推动师范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


针对过往师范生实践点不足的难题,通过多方协同,成都大学在市内优质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点多达60多家;争取到深圳市优质学校资源,近5年赴深圳实习超过50人次。密布的实践点位,让师范生的一身本事有了用武之地。


在脱贫攻坚阶段,成都大学响应四川省教育厅号召,每年派学生到凉山州、甘孜州顶岗支教,为民族地区教育脱贫贡献青年力量。


“低段儿童频繁上厕所,怎么办?”“怎么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20年10月4日晚,成都大学布拖县支教团的教学研究视频会十分热闹,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教育观察,提出自己的教育困惑,陈大伟、黄曦等成都大学师范学院老师及时给予支教学生远程指导。


这是成都大学近年来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常规安排,即使学生离校长时段实习期间,每周都有半天的师生讨论会,学生反思和提出疑问,老师给予建议。


“教育实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教师指导同样如此。”刘先强说,这就避免了师范生教育实践中老师缺位的现象。

  2021年06月08日 09:32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