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1490
【腾讯网】没通电的大凉山深处,95后彝族少年为了上网课,干了件大事
文:腾讯网

新闻链接:https://new.qq.com/rain/a/20201021A092TS


今年年初的时候,学校都不开学,大家纷纷改成上网课。

中国的学生们不情不愿地跑步进入了云上时代,老师们则更不情不愿的成为了主播。

那段时间网课平台的评分多了很多一星,也上了很多次热搜。

有人觉得挺好玩,有人不适应,更有人觉得不爽。

吐槽网课的,打低分的,和网课有故事的,还有忘记关麦出事故的。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学生形象,也是主流舆论对大学生的认知。

但还有一些人,面对同样的网课,他们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网课平台在应用市场里被狂刷差评的时候,西昌安哈镇的长板桥村里,有个叫甲古小华的年轻人,正在苦恼自己怎么才能上网课。

他想上,但没有条件上。

因为他的家不在城市,也不在乡镇。

而是在一片文明荒漠般的大山上。

没通电的大山深处,要上网课怎么办?

彝族少年甲古小华的做法是:自己动手搭一座水力发电站。

1

西昌安哈镇,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换成另一个表述,大家往往有所耳闻:

这里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也就是大凉山。

一个穷出名的地方。

甲古小华所在的村子在一片半山坡上,当时还没有通电,自然也没有无线网。

至于手机信号,也是时有时无。

村子并非与世隔绝,村里人也有手机,也会上网。

虽然没有通电,但家家户户都有水力发电机,他们就依靠这些发电机自己发电,自给自足。

每逢枯水期发电机转不起来,村民就步行到山脚下的镇子里给手机充电。

村里到镇上要走几公里。

而这几公里的距离,隔开的是两个世界。

甲古小华为了给手机找信号,在山里转悠了很久,最后在山顶的高处找了一个信号稳定的地方。

他用几块破木板和从编织袋上拆下来的彩条布,给自己搭了一个简陋的“悬崖自习室”,在这里手机能收到信号,他就用手机提供的信号给电脑联网,在电脑上听网课。

为了给手机和电脑供电,甲古小华还顺着悬崖爬下去,在下面的小溪中装了一个从网上买的二手发电机。

电线从溪谷蜿蜒到悬崖上,风吹过来的时候抖动得很厉害,他要经常爬下去维护电线。如果发电机被泥沙堵住了或者出故障了,他也要自己去清理和维修。

如果哪天风大,下雨,电线或者发电机出了问题,他就得等风停雨息,把问题解决。

他就是这样上了一学期的网课。

有的时候山上的风特别大,几乎要把“自习室”的顶棚吹走,他就站起来抓着顶棚听课。

屏幕里讲课的老师正在讲解世界五百强的管理思路,屏幕外的甲古小华正在研究山风的进攻思路。

上网课的日子里,甲古小华在这保持着和外面世界的联系,大凉山寂静漆黑的夜色,被这盏灯凿开一道口子。

这是现代版的“凿壁偷光”。

2

大凉山深处的长板桥村里,没有人认为自己是贫穷的。

这里地处川滇交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村落建在深山之中,与世隔绝,除了支教老师和公益组织,几乎没有外地人来到这里。

用本地青年甲古小华的话说,“这里的居民,是出生在牢笼中的人。”

甲古小华今年22岁,在成都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读大二。大学生的身份,让他成了村里不折不扣的“异类”。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今年过年到现在,他一直待在村子里,没有去学校。他至今还记得,年初刚回家时的那种怪异的不适感。那时,来他家串门的亲朋好友,都会问他在外面读书感觉怎么样,都学了点儿啥。

他试图解释自己的专业——什么叫做工商管理。但是没有人听得明白。短暂地沉默过后,话题绕开他,转向了谁家地里的收成如何、谁家老人生病了之类。

甲古小华站在亲戚们中间,脸上带着在都市生活过的人特有的白皙和整洁。他感觉有些无所适从,像个局外人。

和村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甲古小华就读于这里唯一的小学。从山腰上的家到山脚下的小学,要走过半座山。

山里长大的孩子们,早就习惯了在密林中穿行,成群结队,放学后沿途捡拾菌子、野果、柴火回家。

小学毕业后,甲古小华的很多朋友,已经开始进城打工。

这是村里年轻人的普遍命运。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地里,和父母一起种田,也读不进书,或者家里无法继续负担他们的学费。进城务工成了最好的选择。

甲古小华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拨。他的成绩比较优异,便去了更远一些的镇上读初中。

初中毕业前夕,甲古小华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有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要么去读中专,习得一技之长,然后踏上那条挤满人的打工之路;要么升入高中,走上身边不曾有人去过的另一条道路。

怎么选?他不知道。那时候,甲古小华对自己的未来,还缺乏具体的想象。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想要走出去。

从小学开始,所有的老师只要聊起“外面的世界”,都会不自觉地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说不清的憧憬。“外面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是老师们经常说起的话。对甲古小华来说,那是一个遥远、干净、需要度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的文明世界。

甲古小华的初中班主任,替他做了这个决定。他替这位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报了凉山民中的杉树班——这个班每年会在大凉山地区,招收近一百名符合家庭特贫困、品学兼优、达到这所高中录取线等条件的学生。

入选的学生,会得到腾讯公益平台上的杉树公益资助的三年生活费,同时,凉山民中也会免除他们的学杂费。

被班主任通知去报到那天,甲古小华正在镇上打工。挂断电话后,他坐上6块钱一趟的大巴,第一次踏进西昌市区,去往他完全无法预料的崭新生活。

在杉树公益和99公益日的支持下,甲古小华还得到了一对中国台湾夫妻的资助。

升入高中第一年,资助人董洽到他家实地探访,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一家几口人挤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鸡鸭在屋舍中穿行,门口落满它们的粪便。屋内没有厕所,没有浴室,更没有半件像样的家具。

比起家,这里更像是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住处。

离开前,董洽给甲古小华讲述了很多外面世界的模样。那里宽阔、干净,充满秩序,是一个甲古小华无法想象的世界。

城市里的生活,也让他第一次认识到长板桥村的贫穷。在此之前,他对贫穷是没有概念的。贫穷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滋生于对比。而村里的生活,让甲古小华没有对比的坐标系。

当所有人都不怎么洗澡、从不买新衣服、一切靠政府的捐助生活时,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这只不过是生活应有的样子而已。

3

9月份,学校解封,甲古小华收拾行囊,感慨道:终于能回到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了。

他犹豫了一阵后,没有拆除悬崖边的自习室。他把发电的技巧教给了另一个来这里自习的中学生。

临走前一晚,甲古小华和还在“自习室”里学习的学弟学妹们道别,让他们务必要好好学习,将来来成都找他玩。

公益点亮了甲古小华的希望,甲古小华又点亮了更多孩子们的希望。

在凉山州,杉树公益基金进行了整整五年教育扶贫,除了在凉山民中、西昌一中开设杉树班,还在不断培训长期支教志愿者,散落进大凉山的中小学校。

腾讯公益平台,则为杉树公益基金提供了重要的推力。

99公益日,是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以及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发起的公益活动。2019年99公益日,杉树公益基金的两个公益项目筹得共103万元。其中“让他们不再失学”项目,三天得到1064人次支持,筹得善款77.8万,可支持像甲古小华一样的79位贫困高中生完成三年高中学业。

在杉树公益和腾讯公益平台的共同扶持下,这些孩子迈进了理想的高中,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蜕变。在许多当地人眼中,被凉山民中这所当地数一数二的升学高中录取,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

今年99公益日前夕,杉树公益在腾讯公益平台项目进展上公示了一个组数据。自2016年以来,杉树高中助学已资助5831名学生。其中2016年资助的1402名同学,一本、二本合计上线率83%。

通过99公益日的节日效应,杉树公益也在成长上找到更多新的方向:过去机构的筹款比例绝大部分是从企业和大额捐赠人而来,如今杉树公益也将99公益日作为了一个撬动点,在筹款、筹人、筹资源合作上不断突破。

到底什么是公益。不了解的人以为,公益就是捐钱而已。受益人拿到了钱,就算是结束了公益。其实并不是。

对于大山里没有见过外界的孩子来说,公益是一个窗口,让他们得以窥看到人生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2021年01月06日 17:01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