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https://new.qq.com/rain/a/20201021A092TS
今年年初的时候,学校都不开学,大家纷纷改成上网课。
中国的学生们不情不愿地跑步进入了云上时代,老师们则更不情不愿的成为了主播。
那段时间网课平台的评分多了很多一星,也上了很多次热搜。
有人觉得挺好玩,有人不适应,更有人觉得不爽。
吐槽网课的,打低分的,和网课有故事的,还有忘记关麦出事故的。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学生形象,也是主流舆论对大学生的认知。
但还有一些人,面对同样的网课,他们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网课平台在应用市场里被狂刷差评的时候,西昌安哈镇的长板桥村里,有个叫甲古小华的年轻人,正在苦恼自己怎么才能上网课。
他想上,但没有条件上。
因为他的家不在城市,也不在乡镇。
而是在一片文明荒漠般的大山上。
没通电的大山深处,要上网课怎么办?
彝族少年甲古小华的做法是:自己动手搭一座水力发电站。
1
西昌安哈镇,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换成另一个表述,大家往往有所耳闻:
这里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也就是大凉山。
一个穷出名的地方。
甲古小华所在的村子在一片半山坡上,当时还没有通电,自然也没有无线网。
至于手机信号,也是时有时无。
村子并非与世隔绝,村里人也有手机,也会上网。
虽然没有通电,但家家户户都有水力发电机,他们就依靠这些发电机自己发电,自给自足。
每逢枯水期发电机转不起来,村民就步行到山脚下的镇子里给手机充电。
村里到镇上要走几公里。
而这几公里的距离,隔开的是两个世界。
甲古小华为了给手机找信号,在山里转悠了很久,最后在山顶的高处找了一个信号稳定的地方。
他用几块破木板和从编织袋上拆下来的彩条布,给自己搭了一个简陋的“悬崖自习室”,在这里手机能收到信号,他就用手机提供的信号给电脑联网,在电脑上听网课。
为了给手机和电脑供电,甲古小华还顺着悬崖爬下去,在下面的小溪中装了一个从网上买的二手发电机。
电线从溪谷蜿蜒到悬崖上,风吹过来的时候抖动得很厉害,他要经常爬下去维护电线。如果发电机被泥沙堵住了或者出故障了,他也要自己去清理和维修。
如果哪天风大,下雨,电线或者发电机出了问题,他就得等风停雨息,把问题解决。
他就是这样上了一学期的网课。
有的时候山上的风特别大,几乎要把“自习室”的顶棚吹走,他就站起来抓着顶棚听课。
屏幕里讲课的老师正在讲解世界五百强的管理思路,屏幕外的甲古小华正在研究山风的进攻思路。
上网课的日子里,甲古小华在这保持着和外面世界的联系,大凉山寂静漆黑的夜色,被这盏灯凿开一道口子。
这是现代版的“凿壁偷光”。
2
大凉山深处的长板桥村里,没有人认为自己是贫穷的。
这里地处川滇交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村落建在深山之中,与世隔绝,除了支教老师和公益组织,几乎没有外地人来到这里。
用本地青年甲古小华的话说,“这里的居民,是出生在牢笼中的人。”
甲古小华今年22岁,在成都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读大二。大学生的身份,让他成了村里不折不扣的“异类”。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今年过年到现在,他一直待在村子里,没有去学校。他至今还记得,年初刚回家时的那种怪异的不适感。那时,来他家串门的亲朋好友,都会问他在外面读书感觉怎么样,都学了点儿啥。
他试图解释自己的专业——什么叫做工商管理。但是没有人听得明白。短暂地沉默过后,话题绕开他,转向了谁家地里的收成如何、谁家老人生病了之类。
甲古小华站在亲戚们中间,脸上带着在都市生活过的人特有的白皙和整洁。他感觉有些无所适从,像个局外人。
和村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甲古小华就读于这里唯一的小学。从山腰上的家到山脚下的小学,要走过半座山。
山里长大的孩子们,早就习惯了在密林中穿行,成群结队,放学后沿途捡拾菌子、野果、柴火回家。
小学毕业后,甲古小华的很多朋友,已经开始进城打工。
这是村里年轻人的普遍命运。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地里,和父母一起种田,也读不进书,或者家里无法继续负担他们的学费。进城务工成了最好的选择。
甲古小华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拨。他的成绩比较优异,便去了更远一些的镇上读初中。
初中毕业前夕,甲古小华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有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要么去读中专,习得一技之长,然后踏上那条挤满人的打工之路;要么升入高中,走上身边不曾有人去过的另一条道路。
怎么选?他不知道。那时候,甲古小华对自己的未来,还缺乏具体的想象。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想要走出去。
从小学开始,所有的老师只要聊起“外面的世界”,都会不自觉地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说不清的憧憬。“外面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是老师们经常说起的话。对甲古小华来说,那是一个遥远、干净、需要度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的文明世界。
甲古小华的初中班主任,替他做了这个决定。他替这位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报了凉山民中的杉树班——这个班每年会在大凉山地区,招收近一百名符合家庭特贫困、品学兼优、达到这所高中录取线等条件的学生。
入选的学生,会得到腾讯公益平台上的杉树公益资助的三年生活费,同时,凉山民中也会免除他们的学杂费。
被班主任通知去报到那天,甲古小华正在镇上打工。挂断电话后,他坐上6块钱一趟的大巴,第一次踏进西昌市区,去往他完全无法预料的崭新生活。
在杉树公益和99公益日的支持下,甲古小华还得到了一对中国台湾夫妻的资助。
升入高中第一年,资助人董洽到他家实地探访,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一家几口人挤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鸡鸭在屋舍中穿行,门口落满它们的粪便。屋内没有厕所,没有浴室,更没有半件像样的家具。
比起家,这里更像是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住处。
离开前,董洽给甲古小华讲述了很多外面世界的模样。那里宽阔、干净,充满秩序,是一个甲古小华无法想象的世界。
城市里的生活,也让他第一次认识到长板桥村的贫穷。在此之前,他对贫穷是没有概念的。贫穷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滋生于对比。而村里的生活,让甲古小华没有对比的坐标系。
当所有人都不怎么洗澡、从不买新衣服、一切靠政府的捐助生活时,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这只不过是生活应有的样子而已。
3
9月份,学校解封,甲古小华收拾行囊,感慨道:终于能回到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了。
他犹豫了一阵后,没有拆除悬崖边的自习室。他把发电的技巧教给了另一个来这里自习的中学生。
临走前一晚,甲古小华和还在“自习室”里学习的学弟学妹们道别,让他们务必要好好学习,将来来成都找他玩。
公益点亮了甲古小华的希望,甲古小华又点亮了更多孩子们的希望。
在凉山州,杉树公益基金进行了整整五年教育扶贫,除了在凉山民中、西昌一中开设杉树班,还在不断培训长期支教志愿者,散落进大凉山的中小学校。
腾讯公益平台,则为杉树公益基金提供了重要的推力。
99公益日,是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以及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发起的公益活动。2019年99公益日,杉树公益基金的两个公益项目筹得共103万元。其中“让他们不再失学”项目,三天得到1064人次支持,筹得善款77.8万,可支持像甲古小华一样的79位贫困高中生完成三年高中学业。
在杉树公益和腾讯公益平台的共同扶持下,这些孩子迈进了理想的高中,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蜕变。在许多当地人眼中,被凉山民中这所当地数一数二的升学高中录取,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
今年99公益日前夕,杉树公益在腾讯公益平台项目进展上公示了一个组数据。自2016年以来,杉树高中助学已资助5831名学生。其中2016年资助的1402名同学,一本、二本合计上线率83%。
通过99公益日的节日效应,杉树公益也在成长上找到更多新的方向:过去机构的筹款比例绝大部分是从企业和大额捐赠人而来,如今杉树公益也将99公益日作为了一个撬动点,在筹款、筹人、筹资源合作上不断突破。
到底什么是公益。不了解的人以为,公益就是捐钱而已。受益人拿到了钱,就算是结束了公益。其实并不是。
对于大山里没有见过外界的孩子来说,公益是一个窗口,让他们得以窥看到人生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 【锦观】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大运村: 揭秘运动员的五心级生活场景 01-11
- 【封面新闻】青春活力有梦想 大学生合唱团成都放歌 01-11
- 【四川新闻网】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支特殊的“四川力量”——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EMT(四川) 01-06
- 【人民网 四川频道】“重要的是,我们离希望越来越近” 01-06
- 【澎湃号】今晚的《快乐大本营》一!定!要!看!(有惊喜) 01-06
- 【川报观察】齐鲁和华西两大抗疫“王炸”登上快乐大本营 华西专家:武汉是我不能割舍的城 01-06
- 【腾讯网】贫困县摘帽背后的大凉山:仅靠中学物理知识,少年发电上网课 01-06
- 【澎湃新闻】月收入不足1000的年轻人,究竟在过怎样的生活? 01-06
- 【新华社客户端】告别“悬崖自习室” 大凉山青年踏上返校路 01-06
- 【成都日报】2020年度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对象名单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