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362
【新华社客户端】告别“悬崖自习室” 大凉山青年踏上返校路
文:王曦

新闻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708325957613413&wfr=spider&for=pc


新华社成都9月2日电(记者王曦)“离开学校半年多,终于能回到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22岁的大学生甲古小华早已整理好行李,即将坐上西昌开往成都的大巴车,开始他大二阶段的学习。回想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上网课,靠着自己的双手搭建“悬崖自习室”的经历,甲古小华感慨颇多。


甲古小华是这个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2019年6月考入了成都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他家所在的长板桥村坐落在西昌市安哈镇的一个小山坡上,彼时村里有一百来户村民家里还没有条件通电。这些家庭长期使用水力发电机进行发电,一年有长达四五个月的枯水期,村民们手机没电时,只能步行几公里到山脚下的镇上去充电。


↑甲古小华在半山悬崖上用简易编织袋搭起的自习室,这里才有手机信号。杨淇 摄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整个学期的课程都需要在网上进行,可家里的手机信号又不稳定,甲古小华只好拿着手机满山转悠,找到黄土坡高处信号最好的一块地方,用几根木头和编织袋,搭起了属于自己的“悬崖自习室”。


“我没有什么资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我也会觉得自己很厉害!”甲古小华说,这个“自习室”不仅有稳定的手机信号,顺着旁边的悬崖爬下去,还有一条小溪,很适合水力发电,所以用一套旧的小型水力发电装置,接线到坡顶供电,用自己的双手搭建了这间充满希望的“陋室”。


↑为了修理发电机,甲古小华自学到了不少机电维修知识。杨淇 摄


自制的小“水电站”容易塞满泥沙,每当发电装置堵住时,小华都要踏过黄土坡,小心翼翼地抓紧悬崖上的草木,沿着近80度的陡坡滑下,到溪水中清理树叶和杂物,启动发电装置,再原路爬上山坡,接线通电。“有时候风沙比较大,顶棚就很不稳当,下雨的时候也会有点漏水。”这个不足两平方米的自习室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甲古小华觉得自己用智慧点亮了一盏灯,受一点苦也是值得的。而靠着这一盏灯,他每天可以多出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甲古小华经常要维护从溪谷引至悬崖自习室的电线。杨淇 摄


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甲古小华的学费靠贷款,生活费靠助学金和奖学金。刷盘子、做服务员、兼职快递拣货员……甲古小华在大学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做兼职,他想攒些钱把家里破旧的土坯房修缮一下,让父母能安心养老。


支撑着小华一路走来的,除了对知识的渴望,还有来自社会公益的力量。几年前,他考入西昌最好的高中后,幸运地成为“99公益日”出资扶持的学生之一。“生活再苦再累都没关系,只要能上大学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甲古小华一直背在身上的电脑,也是一对中国台湾的夫妇捐赠给他考上大学的礼物。


↑通上电,有了手机信号,甲古小华就能够用电脑上网课了。杨淇 摄


一个月前,甲古小华家里所在的片区通了电,村民们纷纷开始为家里添置电器。“我想买个电冰箱!”甲古小华说,以前家里的猪肉都没办法储存,现在通电了,各种电器都想买回家。


这个假期接近尾声,小华也即将走出大凉山,返校学习了。“自己虽然在外面闯荡,但家还是在那个地方。”即便生活环境艰苦,但怕父母不习惯外面的生活,甲古小华还是坚定地想要把未来的家安在大凉山,“毕业后想成为一名公务员,继续为这片土地发光发热。”(参与采写:叶文婷)


  2021年01月06日 16:40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