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1860
【自由谈】从崔雪莉事件看“雪花论”的谬误
文:潘柯瑾   来源:新闻中心


       10月14日,25岁韩国艺人崔雪莉去世的消息猝不及防上了微博热搜,微博出现短暂崩溃,许多人随手翻一翻网络,就跟风刷屏“雪花论”,指责网络暴力,难道此番行为背后是真正想要使社会进步的助力吗?答案是否定的。


       翻阅媒体关于雪莉的报道,生前她多是“放飞自我”的言论与举动——与前男友崔子的恋情、拍摄大尺度照片、剪头发,作为公众人物、偶像艺人,她的行为不符合大众的普遍审美、,也因此招来了黑粉恶毒的诅咒。但对于这位“人间水蜜桃”,大部分吃瓜群众们其实仅仅表达了不赞同的态度。


       崔雪莉去世之后,“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的雪花论大行其道。翻一翻资料,“雪花论”诞生之初,是二战纳粹入侵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因亡国而写下的诗句。原句也不是当下网络流传甚广的那一句,而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集中营的看守人,押解犹太人的士兵,送病重者去毒气室的医生……每一个人在面对这样一个反人道的制度体系之时,每一个人都以“遵守法律”“履行职责”的借口来试图磨灭自己内心的愧疚与自责,殊不知无为之恶也是恶。“雪花论”谴责的正是那些蒙上双眼为黑恶世界添砖加瓦的施恶者,却绝非是如今被众人批判的却与纳粹本质完全不同的吃瓜群众们。


        崔雪莉的离世,或许与多方面的原因有关。其中多次被提及的“网络暴力”,不论是否造成雪莉之死,它的确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引以为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以“雪花论”作为挡箭牌,键盘侠们以崔雪莉去世事件揭竿而起,用“代替雪莉斥责网络暴力”这样的“正义理由”,趾高气扬地对所有人口诛笔伐,肆意地将“杀人犯”那沉甸甸的帽子一顶顶扣在吃瓜群众们的头上。他们享受着胁迫他人的感觉,自诩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可剖开来看,却是可恨可怜地强行将自己代入一个表面正义的状态,心虚地说上一句“你们都有罪,只有我是无辜的”的无力的自我辩解与安慰。“雪花论”的疯狂,最终似乎成了一场非理性的大众“狂欢”。


       然而,单就雪莉生前所遭受的网络评论来看,首先,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合理观点的权利,纯粹的赞同或反对并不夹杂斥责,多元化的世界理应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其次,正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面对着雪莉似乎是求助性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的并不了解她本人的吃瓜群众们,其实并不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中也提到,当孤立的个人在成为群体一部分之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不同于孤身时的巨大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即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诚然,随波逐流是人之常情。但是群体心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足够客观正确。因此,即使抽身困难,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做到明眼辨别,做出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判断。


       由崔雪莉去世所引发的启示应是:如何摆脱“雪花论”的蛊惑,不去跟风做他人言论的影子,真正成为自己键盘输出的主人,基于理性思维框架的建立。


  2019年11月21日 14:31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