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1106
【扶贫路上】情洒石渠 扶贫路上播大爱
文:李科   图:李科   来源:新闻中心

    石渠藏语名“扎溪卡瓦”,意即雅砻江源头,位于川、藏、青三省交界处,平均海拔4200米,是四川省平均海拔最高、最为偏远、交通最为不便的县域。一年仅有六、七、八三个无雪月,昼夜温差大,没有绝对无霜期,多数时间天寒地冻,每年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即使在最美的七月,狂风、暴雨和高温也会在同一天内随机切换。


     斩穷根,勇致富。我校按照上级统一安排,派有四名驻村队员分两组分别在新荣乡和长沙贡玛乡驻村扶贫,十四名医护人员对口支援石渠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扶贫。他们在贫瘠苦寒的高原勤勉工作,带领藏民一起谱写战胜贫困的动人篇章。

 

细致入微 走进藏民心中

 

    因为语言不通,扶贫干部进村入户都需要请求藏汉翻译帮忙。当我来到老藏民本泽家中,本泽却能够和我直接交谈。“我们小的时候念书,没有学校,没有教室和课桌,是党派来一支支教队伍,帐篷就是移动教室,教师和藏族小孩一起用牛粪铺垫成临时课桌,那样我才有机会学会一些汉话。” 本泽大爷眼中噙满泪水,“现在藏族孩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课,不再受天寒地冻,学校免费提供每天三餐饭,每季度一件苹果、两件牛奶,每年还要给孩子们发放教学补助金。”

 

 

      去年三月,我校附属医院党办副主任、贡考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开铖了解到藏族孩子曲吉患有右踝关节先天畸形,他主动联系附属医院首席专家李开南教授远程诊断,邀请在藏义诊期间影像学专家段玉梅为小曲吉做检查。驾车与村干部、曲吉和曲吉父亲一起到县医院做正侧位照片等各项检查,又忙乎曲吉去成都治疗事宜。七月初,刘开铖带着小曲吉及家人直奔成都。在附属医院争取了一间进修生宿舍作曲吉一家的落脚点。在蓉期间,他还积极为曲吉组织捐钱捐物。八月中旬,曲吉右脚手术矫正成功,一行人重返石渠。平泽大爷说起这事,感激的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刘书记每月都会到我们家中嘘寒问暖,帮小孩拿药。这是共产党派来的恩人,刘书记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清。”


      走村入户是驻村队员最为惯常的工作。十月的石渠寒风凛冽、雪粒漫舞。我校附属医院工作人员、驻村队员刘娟走到当天最后一户加根家时,她看到他家小女儿洛机仅穿一件单薄的短袖体恤,嘴唇冻得发紫。刘娟作为一名6岁孩子的妈妈,出自母爱的本能,便脱下了羽绒外套给孩子披上,小女孩抱住她,仰面对她轻声的说“姐姐,谢谢你。”看到小脸蛋上两朵高原独有的红晕,她顿时觉得心中似有温泉缓缓流淌。每次回蓉,刘娟把家里、好友和邻里的衣物收了一轮又一轮,把这些急需的温暖带到藏民身边。

 


      “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点,扶贫干部只有深入藏民,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牧区牧民住宿相对分散,七月,一些牧民远到200公里外的夏季牧场放牧。为了核实机呷家的数据,我校武装部干部、新荣乡蒙沙一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赵礼昌走了5多个小时才到他家,完成走访任务后,乘着月光深夜才回到住处,又拟定第二天的走访计划。“扶贫要靠脚力,拉近与藏民的距离要勤于奔走。”赵礼昌说。

 

克服困难 平凡生活是真 
 

    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月三十天不间歇地像陀螺一样旋转。布置工作、走村入户、访贫悯孤、接待群众、排解纠纷、农民夜校、与僧侣谈话等等。基层党建、产业扶贫、排忧解困、政策宣传、感恩教育,扶贫干部们事无巨细,每项工作把他们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新荣乡地处县城以东20余公里,太阳湖湖畔。乡政府、卫生院、小学校、两个小卖部和200米长的坑洼不平的机耕道构成了新荣乡场镇的全部,却管辖着1400平方公里,6个村,户籍居民4000余人。几乎没有娱乐,每天工作之余,散步聊天、看书看报就是扶贫干部的主要生活。洗衣做饭等生活用水源于院子中间的深机井,而饮用水才能在县城里购买的桶装纯净水。该镇五年前才通电,让扶贫干部非常欣慰的是通了网络,不再是信息孤岛。


      以前,新荣乡包括书记、乡长在内的20多个扶贫干部吃饭都是“打游击”,或用方便面充饥。直到去年三月,几个乡干部商量,“为什么不请一个当地的藏族阿妈来煮饭呢?既是为阿妈提供工作岗位,同时也可以增加扶贫干部的凝聚力。”这样,乡里干部才用上了热菜热饭。
 

 

      对口支援县人民医院的附属医院“传帮带”医疗队目前还有7位医护人员坚守在石渠,多他们数时间只能在机关食堂蹭伙食,支援队里的王愚是队里的红人,因为每周聚在一起做饭做菜,王愚总能够变着花样拿出一些菜来,大伙儿聚在一起打打“牙祭”成了“传帮带”支医队最开心的事情。


      刘开铖的大女儿在成都上小学三年级,妻子怀有二胎待产,作业辅导是个焦人的问题。“还好,现在可以通过微信视频远程辅导。”刘开铖乐观地说到。每天走乡串户回到乡里已经疲惫不堪,但远程视频辅导女儿作业仍是他每天的固定工作。

 

殷切关怀 温暖吹拂高原 
 

      高校绝不做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旁观者。七月下旬,校党委书记毛洪涛率学校扶贫办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到石渠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指导县人民医院开展“升甲”工作、科室规章制度建设,签订“以购代捐”协议。到新荣乡捐赠了电脑、打印机8套、科普书籍800套,走访和慰问两个村的部分贫困户,送去慰问金。

 

      学校积极开展“助学帮困”活动。今年三月底,校长王清远率工作组向新荣乡中心校和长沙贡玛乡中心校的全体学生捐赠了近1000套保暖御寒的校服、570件御寒用品和10台洗衣机。向考取大学的学生发放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 

 

      智力扶贫在行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先明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程建忠教授、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李翔教授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洪副教授先后到石渠为当地乡镇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学校通过组织当地党政干部、骨干教师到校进行专题培训,帮助石渠县培育基层骨干力量。
 

      我校努力帮助石渠县搭建服务平台,帮助当地群众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在食堂设立了扶贫产品销售点,召开农副产品展销会,销售“四川扶贫”标识扶贫产品,推荐定点帮扶地的优质农副产品。
 

      学校针对当地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落实了帮扶工作责任。建立了“领导班子主责,扶贫办主推,各学院、部门主帮,驻村干部主干”的“四位一体”帮扶工作机制。学校继续以驻村帮扶、智力帮扶、产业帮扶、科技帮扶、志愿服务等为抓手,通过选派扶贫干部、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助推产业发展、医疗帮扶、助学帮困、组织以购代捐活动等工作,全力支持石渠县在今年实现脱贫摘帽。

 

践行初心  党旗迎风招展
 

      蒙沙一村有党员 11人,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大专学历1人。一个人开展工作力量太单薄,赵礼昌努力建好基层党组织。村会计仁真降措是预备党员,他鼓励仁真带头致富,发挥好党员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参与邓玛观光旅游公司等集体经济建设。在他鼓励下,党员们总是走在带头致富的最前沿,大胆尝试,挖人参果,种植中药材,带领藏民驶入致富的快车道。
 

 

      党旗在牧区高高飘扬,十多名来自我校附属医院的“白大褂”在新荣乡义诊。刘开铖作为基层书记,他通过党支部结对共建的形式,积极争取派驻石渠县人民医院的“传帮带”专家组的支持,不定期邀请专家到新荣乡开展健康扶贫主题党日活动,为深受疾病折磨的牧民送医送药上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刘开铖充分利用原单位-附属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在新荣乡先后进行了三次大型义诊,全乡一千多人次的牧民群众因此受益,占全乡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他还多次亲自护送先天残疾的患儿、有饱受尿潴留折磨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肺结核病患者等危急重症的牧民患者到县医院、州医院和成都大医院就诊,数十名患病牧民因此得到及时救治。
 

 
 

      特别是去年三月那次义诊,扶贫干部记忆犹新。十多名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队来到新荣乡。老乡们扶老携幼,早早地来到乡卫生院,把卫生院围得水泄不通。从上午十点开始,原本计划到下午三点结束,结果延续到下午五点,专家们马不停蹄地为400余名群众进行了免费体检、发放免费药物,建议转院治疗50余人次。
 

      以党建促扶贫,开展结对共建。驻村干部成立临时党支部,运用农民夜校等形式,在帮扶地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农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健康知识等宣传或培训,积极协调学校的帮扶项目在贫困村落地。

 

产业扶贫 教会藏民造血 
 

     高原蔬菜极难成活和生长,蔬菜价格昂贵,许多藏民索性不吃蔬菜,导致维生素摄入严重不足。赵礼昌觉得解决好藏民蔬菜问题,既可以改善藏民生活,还可以拉近藏民距离,年仅六旬的他每晚在网上查阅蔬菜种植的要领,通过电话和邮件咨询我校生物产业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种子埋得太深会导致腐烂,埋得太浅温度不够很难发芽。要把握好深浅度。还有,水分太多太少也不行。”今年四月,赵礼昌在蔬菜大棚里现场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能,先向152名牧民群众讲解利用羊粪发酵育肥方法并当场示范,农技员四郎巴姆配合讲解几种适合藏区蔬菜种植时间、方法,蔬菜田间管理注意事项。顿珠卓玛等几户藏民表示会在自家院子试种蔬菜。 

 

     赵礼昌与大家一起翻土培土,现场解答藏民对蔬菜大棚种植方面的疑问。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大棚里的胡萝卜、莴苣和西红柿等品种繁茂葱茏,藏民们采摘着劳动果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驻村干部们决定今年种植三茬蔬菜,对于仓琼、索朗德吉等几家就直接把蔬菜送到他们家里去。
 

     长沙贡玛乡紧邻巴格嘛呢石经墙,藏文石刻是该乡的特色。藏民尼泽六旬有余,他一家6口人,妻子觉呷患有包虫病,尼泽及其儿子益珠患有结核病,3个孩子在上学。我校附属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驻村干部杨先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解决尼泽一家的困难,关键在于要让其自身学会“造血”。于是他联系县医院帮扶治疗,病情控制稳定后,又联系巴格嘛呢石刻产业专业合作社,请求社里为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并开展石刻技能培训,尼泽从零开始学,一刻一划没少下功夫,几个月的摸索,现在他已能熟练雕刻,每月能够为家里增收500元左右。

 

医疗扶贫  健康路不掉队 
 

      我校附属医院从2013年开始对口支援石渠,从2017年开始加大帮扶力量,连续三年派出了十多人的“传帮带”专家队伍定点帮扶。医疗专家们扎根石渠高原,带队伍、教技术,帮助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评审。石渠县副县长李林对我校附院“传帮带”医疗专家组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衷心的感谢。

 

 

      包虫病、肺结核、乙肝和骨骼畸形等重症是高原藏区多发疾病。藏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例子很多,几乎每个贫困户都有患者需要救助,重症患者也不在少数。扶贫干部人人都是义务卫生宣传员。他们从县疾控中心要来防治包虫病的宣传画,以小册子、小段子等藏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播,给藏民讲解包虫病防病原理,要求藏民人畜分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向巴拉珍是一名32岁的心脏病患者,当她来到医院时心律失常加重,需要立即抢救,“传帮带”医疗队毫不犹豫冲上前协助当地医务人员,建立静脉通道,上呼吸机。多科协作,在石渠县人民医院院长陈康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有的藏民遭遇疾病并不是寻求医院治疗,而是请求活佛打卦,即使到了医院,手术时间也要遵循活佛的旨意。做好藏民的思想工作是医护人员的绕不开的一道坎。“一定不要放弃她,她是孩子的妈妈,你的妻子!” 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支医队员陈锦诚恳地给向巴拉珍丈夫说到,“遇病要第一时间救治,千万不要拖。医疗费用基本都能够报销,你还担心什么呢?”多次晓之以理,向巴拉珍的丈夫点头答应了。 

 

      今年四月一日,石渠首例子宫切除术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麻醉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切开、剥离、止血……有多年妇产工作经验的“传帮带”医生王愚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他一边手术一边教学。突然,“咔”地一声,所有灯光瞬间熄灭,手术室陷入一片黑暗。“嗯?”大家面面相觑,陷入短暂惊愕。“王老师,怎么办?”大家担心地询问。“没事,手电筒!”王愚平静回答。手术室护士长曲拥迅速拿来了几支手电筒。几束手电光骤然亮起,一切急而不慌,忙而不乱!手术成功。
 

      传帮带是附属医院的重要职责。附属医院护士长王永芹对放射科危急值的范围、疾病的发生机制等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当地医生书写报告。三位医生努力学习,迅速成长,能够熟练掌握对放射科危急值范围,对放射科危急值疾病能够较为快速和准确的识别。
 

      支医医生卿毅在新荣乡义诊时遇见了尼玛珍珠,一个孤苦伶仃的十岁藏族小男孩,三年级学生,靠“草补”资金过日子,从小由外婆拉扯大。这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的自信、乐观和开朗感染了卿毅。卿毅当即决定一对一帮扶尼玛珍珠,不时给尼玛送去米、油、牛奶、新书包,并鼓励他好好学习。支医医生单旭征负责传染病防控工作,积极开展包虫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包虫病知信行调查,为包虫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因为海拔高,石渠县医院的血球计数仪、显微镜等设备不能正常进行临床工作。附属医院检验科医生袁飞建议因地制宜购买适合于当地环境的设备,他在网上收集了国产的各种显微镜的参数,然后再逐步提升工作质量精细度,在他的努力下一台崭新的奥林匹斯显微镜得以解决。

     不甘贫困,奔赴小康。当我就要离开石渠,宽阔的大草原上帐房就像蓝天的朵朵白云,一年一度的帐篷节如期举行。“格桑花儿把祝福送给你,洁白哈达把吉祥带给你,拉起了弦子跳起了锅庄,心儿多欢乐……”扎西卓玛等藏族小伙姑娘唱着欢快的藏歌,跳着热情的锅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扶贫干部就像青藏高原格桑花一样勇敢顽强,藏民就像扎溪卡野草一样坚忍不拔。扶贫干部和藏民一道夜以继日,竭力奋斗;全力冲刺、决战决胜。幸福美满的藏家生活仿佛就要到来,触手可及。

  2019年07月29日 15:13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