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627
【校园春秋】夸夸群 ,彩虹屁?乌托邦?
文:邓良双   图:源自网络   来源:新闻中心


2019年3月开始,各类夸夸群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不但风靡高校,成为网络“爆款”,更被做成专业服务,衍生出一条产业链。北大、清华两所知名高校还为此举办了一场辩论会,这场“神仙吵架”更是将夸夸群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百度百科对夸夸群的定义是:全方位地用华丽的辞藻疯狂地夸奖吹捧你的多人群聊。


有人认为:它传播正能量,具有积极意义。


有人却认为:它不过是大型胡扯现场,无聊无意义。


那到底,夸夸群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网友观点  


支持  @李火锅:“我觉得挺好的,每个人都有心烦意乱的时候,这时候有一个人对你表示赞许,总能减少一些烦躁吧。”


@哈比吃吧:群友都很有爱,无论遇到什么麻烦和困难,都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夸我。


@思维武器库:中国长时间实行的打压式教育,被夸一夸是很多人的内在需,更不用说无条件地夸一夸了。


@wonder王达:加入夸夸群可以弘扬正能量,帮助他人找回信心,还可以逞一时的口舌之快。锻炼自己的技巧和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反对  @hoiash: 虽然刚进去对于大家的夸奖很开心,但是时间长了会感觉有些夸奖比较“塑料”,可能是由于大家彼此都不了解,夸得不够具体。


@zyc治愈:难道是我老了所以不理解?这种群不适合大学生去加,我简单推导了一下,如果我加入这种群大概会疯。一不解决问题,二不产生意义,三产生过量错误信息。天天处于信息加载中,易燃易爆炸。


@svea ss:很多都夸得很尴尬,总之我一直犯尴尬症,能享受这种夸赞的,有点空虚寂寞冷,有点低级趣味,反正我是不能理解。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传播学教授邓建国:现实生活中,年轻一代的工作和学习压力过大,需要放松、排遣,并且在社会上多处在容易被忽略的境地,而“夸夸群”能够满足这部分的被关注欲。“夸夸群”是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它能够驱使人们用积极思维看事情,这是个值得肯定的优点。不过夸夸群里夸奖他人要注意真诚合理、适度适量,否则容易产生成瘾或成人依赖等问题。


心理学专家喻丰:“当交流来自陌生人的‘花式夸赞’比较有意思、有趣,但强度小,持续范围小,所以对心理抚慰能起到一些作用,虚拟世界夸赞太多,回到现实中,可能会产生心里落差。”


广州白云心理学院心理咨询师霍小雯:受传统思想影响,父母教育孩子要低调、谦虚。年轻人在成长中也常常受到父母责备,加上攀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内心压抑,渴望得到认可和赞赏。



媒体视角


人民日报:夸夸群兴起的有些意外,也有些可爱,略过那些“过于浮夸的彩虹屁”,夸夸群的日常一点快乐点缀。被肯定是人之刚需,会赞美也是一种能力。若相互肯定能缓解一些现代焦虑,也许是一种心理调适。让积极心理学走出微信群,在真实生活中落地生根。


光明日报:回顾近几年来,无论朋友圈点赞、网络热词、葛优躺、一言不合就斗表情包,社交媒体演化出来的多种交流沟通方式,其实都在不断满足着人们的情感交流需要。如果我们理解了互联网情感动员的这些基本元素——嬉笑怒骂、喜怒哀乐,我们也许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夸夸群、喷喷群了,它们不过是社交媒体演进过程的一个产物。爱夸或爱喷,这没什么不好,毕竟罗曼·罗兰说过:“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澎湃特约评论员任然:夸夸群的流行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尴尬。除了朋友圈的“点赞之交”,一个人遇到挫折和问题时,要找到一个可以无拘束的倾诉压力、获得鼓励的对象并不容易。某种程度上来说,夸夸群提供了一个最低成本的减压方式。


新京报:“夸夸群可以有,但别依赖”。对于夸夸群,因为是称赞,许多人觉得没有什么,觉得只要可以心里得到安慰,就应该给予鼓励。但虚假的夸赞听多了,也不是件好事。年轻人有心理方面的压力,可以利用运动、找亲朋好友等方式解压,如果对夸夸群过分依赖,则要保持警惕。


大成观点


其实,“和平与爱的乌托邦”也好,“塑料感十足的彩虹屁”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夸夸群”“传递快乐”的初衷是好的。实际上,我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倾向于拥抱那些小温暖,小确幸。何不如多做一些事,给自己切实的鼓励,而不是沉浸在那些虚妄的夸奖中,从别人不那么友善的言论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总之,比起被夸,我们更需要自信和努力。阳光正好,何不踏步前行!

  2019年04月10日 14:36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