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人物 - 内容
5022
李华林:陪伴学生成长
文:王静   来源:新闻中心


李华林,哲学硕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审美文化,主讲《文学理论》《教师技能实践》《国学经典导论》等课程。6月,李华林老师在学校2018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我们迫切地想走近她,一窥她的教学世界。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届毕业生授位仪式上,李华林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为毕业生讲话。那天,她小小的个子,短发,戴着黑框眼镜、黑裙,隆重而利落。一开口,声音铿锵有力,直抵心底。“她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我的手机上收到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刘思圻发来的消息,像袒露心底久藏的秘密,又像介绍珍视已久的宝贝。“她”是指李老师。


她通常不会特意装扮自己,黑框眼镜,及肩短发,穿着素淡,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学生们亲切的称呼她“小李老师”。走近她,了解她后,学生们用了三个词来形容她:“说书先生”“翩翩公子”“陪读家长”。


讲故事的“先生”


“李老师上课就像讲评书,抑扬顿挫,让人身临其境,很有吸引力”“讲理论也能讲得很容易理解”“大林的课代入感很强”“课上,李老师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学生们说起对李老师讲授的《文学理论》的课堂感受,都称赞她的语言魅力。每次课李老师讲到重点或者有趣的地方,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韦翔铭都要用笔记本着重记录下来。


“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以及“文学接受论”是《文学理论》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怎么把这些听起来又玄又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听懂,小李老师有自己的秘诀。课上,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变成感染学生的实例,例子基本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时事热点,让文学概论的课堂充满趣味。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停电就意味着霎那间世界陷入无边黑暗,小孩子们玩耍总是分成几个敌对阵营。突然!停电了,整个世界跌入无尽深渊,黑夜让人心惊啊,他们四处逃窜、吼叫,落入一种不知名的恐惧。这时,一个男孩子站了出来,他爬上窗台开始讲故事,讲凡尔纳、讲雨果,孩子们逐渐拥在他身边,不再哭闹,也不分阵营,只认真地听,甚至不再期待电的回归……时间的支离破碎和空间的若有似无就这样真真实实地被那些虚妄的文学故事填满了……文学给人以心灵的安慰,驱散内心的恐惧。”在讲述文学的作用时,李老师讲述的停电的夜晚让人豁然开朗。


但李老师不会迎合学生而降低课程的思辨品格,她说,“从很日常的例子入手谈理论,为的是把艰涩复杂的东西生动化、简单化,让学生更能理解新的知识,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就应该相互尊重,不能为取悦,把东西说得简单,降低它的品格。教学上的深入浅出,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日常的经验举例,最终还是要提炼到一个相对来说能够让学生有所感触的理论总结上,这样才能形成印象。”


有风度的“翩翩公子”


韦翔铭一直记得与李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情景。“那是大学的第一节课,我坐在第一排,趴在桌子上出神,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进来了,一开口,洪亮的声音充满力量感,富有穿透力,一下子叫醒了我,我一抬头,正好与李老师的眼神相接……”就是这一瞬,让韦翔铭对李老师生出喜爱、敬佩和依恋。大一时,每周二晚上的《文学理论》安排在综合楼,韦翔铭经常拖着老师请教,直到整个综合楼几乎就剩她们两个人。“她知道我住8栋,时常开车送我到楼下。”一路上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大一学生的迷茫,小李老师总是给她指点迷津,以过来人身份给她意见。


“虽然李老师从不承认有帮过我什么,但那些迷茫路上的陪伴和指点,说是人生导师也没差别了,在我心里,她是先生,像杨绛先生、叶嘉莹先生那样的气质如兰心有天地的先生。”因为对李老师的喜爱,虽然大二没有李老师的课了,但韦翔铭还要到大一班上去蹭课,“我喜欢听小李老师讲故事。”今年教师节,韦翔铭写了一篇短文—《一抬头,掉进你恰好的温柔》,“恩师便是,无论何时提及,都将倾心至极之人。达者为先,师者如斯,她陪着我行了不过一年的路,我却想道一句:先生,感恩。”


“有风度!”2017级汉语言文学的黄友科这样形容小李老师,“如果她是男子,我一定要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来赞美她。”小李老师追求一种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哪个学生会喜欢一个自以为是的老师,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学习。”“小李老师很‘有风度’,一个班几十名同学就有几十种想法,但不管同学们的想法多么奇怪,是否合乎主流认知,她都认真聆听,悉心作释。她愿意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一起探索与思考。”黄友科说,李老师尊重每一位同学,感觉到被尊重,同学们都愿意与李老师交流。


私下里可以玩笑,课堂上严肃正经却不会觉得呆板无趣。教与学,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既然是相互学习就应该相互有尊严,相互探讨就该相互尊重”。在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理论》最后一节课上,小李老师在讲台上对着整个专业的学生深鞠了一躬,韦翔铭说:“我很惊讶,又觉得她就是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度过了愉快地一年。”她送给他们一段话,“如果说世界上大多数关系都是以相聚为目的,那么师生则是以分离为目的。但如果《文学理论》这门课程能帮你在开启文学大门时获得过不一样的视野或思考方法,那么今天的分离则具有了厚重的意义……”


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


教师是什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在每一届学生的第一堂《文学理论》课上,她都会说这样的“开场白”——“我们这门课是纯理论课,可能会很枯燥,很难。如果你们愿意,我可以陪你们慢慢地往前走。”


“李老师很注重思考教与学的关系,除了从方法和技巧上去研究教学,还要学习思考我的世界、我的授课内容跟学生的关系。”因此,为了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更好安排课程内容,每年,李老师都会对每一届新生做一个调查,问题涉及“你读过什么书”、“知道哪些文学著作”、“看过什么学术类的报刊”等,除了这些,还有“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对老师有什么期待”之类的问题。她认为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学习氛围,填写问卷有助于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


“老师不应该是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地灌输知识的人。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我要做的只是扮演一个‘有相对经验的陪伴者’角色”。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刘思圻说,“李老师不会将师生关系定义成一种高下之分的状态,而是会发现你的特质,并接纳这些特点,与你友好相处。”在大学的各个阶段李老师都给予了刘思圻切合实际的引导。初入学时,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们探讨要以何种姿态度过大学四年,“你们要通过不断尝试,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我之为我’的那条路……”毕业时的授位仪式上,小李老师以过来人和引导者的身份提醒同学们即将面对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寄语毕业生“大胆出发,从容生活”。


她鼓励学生从思考中收获快乐,大胆地质疑,积极的交流。“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探讨式的学习模式,课堂就是探讨交流的平台,不要‘玩乐的大学’就是要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教师的作用就是让他们在大学这个学习方式自由、思想自由的环境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快乐是建立在一种付出、思考、收获过程上的快乐,而非仅仅满足释放天性。”


她从容、理性、谦逊,学生眼里的李老师敬业、温润,她享受这个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她站在讲台上讲故事,风度翩翩,用故事陪伴你探索一条名叫“文学”的道路。



(文/王静 图/谢一诺 编辑 闵秀玲)


  2018年11月12日 16:54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