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242
【中国教育报】“我们就是旋律,我们就是你生命的乐章”
——细说教育电影中的那些优秀教师形象


9月07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文化周末》刊发我校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老师文章《我们就是旋律,我们就是你生命的乐章——细说教育电影中的那些优秀教师形象》。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9/07/content_505288.htm?div=-1


全文如下:


我们可以说某人具有成为优秀教师的潜质,但不能说他天生就是优秀教师。优秀教师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通过自身努力在教育实践中养成。众多的中外教育电影塑造和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师形象,选择其中的优秀教师形象,对其关键素养及养成进行讨论与分析,帮助教师从“临渊羡鱼”走向“退而结网”。


认同带来改变和成功


你为什么要当教师?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电影《自由作家》中艾琳老师这样回答:“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洛杉矶的暴动,当时,我准备去念法学院。但后来我想,等我能替他们辩护时,他们已经在法庭上了,已经来不及拯救他们了。拯救青少年的战斗应该在课堂上。”这样的回答掷地有声,表现了艾琳对教师工作的强烈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开始当教师并非全然是心甘情愿的选择。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中的霍兰德老师最初的理想不是当教师,而是当作曲家。刚工作的时候,他对教育生活没有任何感觉,上课只是照着教材讲述,而不管学生是否在下面打瞌睡或者做别的事情,放学铃声响起,他又第一个离开学校。后来因为妻子怀孕,霍兰德意识到家庭责任,意识到自己必须有所转变。反省过去,他发现自己对音乐与作曲的兴趣来源于和某张唱片、和音乐谈了一场恋爱。他决定像和音乐恋爱一样,和教育谈一场恋爱。对教师生活的接纳和认同带来工作态度与教学方法的改善,由此也带来新的人生体验。临近退休回顾人生,霍兰德说自己对教师工作“过去闹着说不干,如此成了我唯一想做的事”。和自己做的工作谈一场恋爱,我想这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可以尝试的一种选择。


认同带来改变,认同导致成功。《自由作家》中的艾琳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赢得了学生的改变和喜爱。在《生命因你而动听》结尾,学生代表格楚特有这样深情的表达:“霍兰德先生对我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也是这样。他或许认为自己的大部分人生都是虚度的,据说他经常在写自己的交响乐——那些可以令他功成名就的交响乐,但是除了在我们这个小城,霍兰德先生却并没有发达,也没有成名,所以不难理解他的失望。但是他错了,他的成就远比名利更伟大。环顾你的周围,这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受到你的影响。因为你,我们才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霍兰德先生,我们就是旋律,我们就是你生命的乐章!”“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师的光荣和骄傲就在于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得到历届学生的敬爱和感谢,退休的音乐舞台上,霍兰德表现和展示了教师人生的极致幸福。


教育信念的力量和价值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选择了教师,无论如何你总得相信一些东西,坚信一些东西,坚守一些东西。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刚从学校毕业的瓦尔娃拉准备当教师,未婚夫对她能否胜任教师似有怀疑。她回答说:“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地用教育来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的。”出于这样的信念,瓦尔娃拉自愿到“流放犯人”的西伯利亚当乡村教师。几十年的坚持和努力,瓦尔娃拉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尊重和爱戴,在她的帮助和影响下,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了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这就是教育信念的力量和价值。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经历某些事情,形成某些经验判断,这样的经验判断或被实践验证,或经理性审视,成为特别值得相信、恪守的认识与态度,这就会在意识中升华为信念。影片《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老师的丈夫因愚昧无知犯罪而被枪毙,这是她确立人生信念和价值的关键事件。在她心里形成了这样的朴素认识:人如果有知识了就不会像她丈夫那样去犯罪;如果黄土地上的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他们长大后就不会和祖辈一样过只是种土豆、收土豆的生活,而是能够到大城市去奋斗,成为更有用的人。将这样的朴素认识付诸行动,成为一生为之付出的坚守,张美丽老师在黄土高原上演绎了教书育人的美丽人生。


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电影《孩子那些事》中有一群个性鲜明的孩子:性格内向又有暴力倾向的汤恩伯、学习基础差但为了面子也在课堂上举手的郑宵、通过代写情书挣钱的沈永恒、电脑游戏高手李汉汉、智力发育落后的罗奇……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林冬青实施了班级改造计划,但屡屡受挫,痛定思痛后开始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学生。借助林冬青贴近学生的生活观察、平等和学生交流了解、设身处地换位理解、借助专业的人员和专业的工具、和家长沟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眼前真实、具体的学生有多样的精神面相和行为表现;每个孩子的现状都和他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紧密相关;每一个孩子又都是复杂的多面体,不能简单地说好与不好,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多种发展与变化的可能性……理解和认识了孩子的林冬青走进了孩子心里,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也就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他和孩子们实现了彼此之间的教学相长。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某些特别的学生,在“差”和“异”的偏重中,一般教师注意的重点常常在“差”,而优秀教师则更加看重学生的“异”。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伊夏是一个有阅读障碍、动作迟缓,但对自然和色彩特别敏感的孩子。在其他老师眼里,伊夏不可救药,是不折不扣的“差生”;只有新的美术教师尼库对伊夏的处境和痛苦感同身受,他观察伊夏、研究伊夏,发现了伊夏与其他同学的“异”,并依据伊夏的“异”引导他认识自我,同时做好家庭指导。尼库的努力挽救了伊夏,伊夏的“异”使他在全校的美术比赛中获得冠军,这也让其他老师刮目相看,过去被伊夏搞得焦头烂额的父母、哥哥为之骄傲,伊夏对生活有了新的信心。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接纳和融洽,也就很难有彼此之间的情感、价值、知识、技能等的顺畅沟通与分享。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爱是教育电影最为普遍的表现内容,中外电影塑造了许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并最终为学生敬爱的经典的教师形象,《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就是这样的经典的艺术形象。与影片中的哈森校长比较,在马修身上有着更为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气质,表现出了更多的儿童关爱。


对于马修老师,我还愿意与大家分享这样两个方面的启发:


一是要有穷则思变的勇气和努力。马修感受到以哈森校长为代表的教师团队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方式带给学生的伤害以后,开始尝试改变,他用理解、关爱和音乐的方式唤醒孩子、鼓舞孩子,让孩子们走出阴霾和压抑,重新发现了自我、表现了自我,使莫昂治等学生找到了自我的人生发展道路。


二是要把握教育爱的平衡。在影片中,马修既有面对佩皮诺时“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也有对歌唱天才莫昂治的惩戒和引导,同时还有对蒙东的警告和教训。蒙东是一个非常顽劣且难以对付的学生,当马修发现蒙东欺凌佩皮诺时,一直表现柔弱的马修变得勇敢,他找到蒙东,一把拔掉蒙东嘴上的烟并严厉警告:“不要和佩皮诺说话,不要靠近他,甚至不要看他。明白了吗?就算只看一眼,我也会把你的人生变成噩梦。”马修何以勇敢?《道德经》上说:“慈故能勇。”真正的关爱产生勇敢,关爱学生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敢。《论语》中说“知耻而近乎勇”,在需要教师站出来时退缩是一种耻辱,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可能表现出过去不曾有过的勇敢来。







  2018年09月07日 11:31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