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1103
【校园春秋】学校有一群汉服迷
  来源:新闻中心

品味  一针一线皆是文化


水墨夏荷薄衫,内衬齐胸襦裙,朱色腰带,精致的发髻,配金黄雕花流苏簪,手持吊坠竹扇,林君一副古装剧演员的装扮。2016级动画专业的邹林君是一名资深的汉服迷,每天身穿汉服已经成为她的日常,齐胸襦裙、魏晋衣裳、齐腰袄裙……各款各型的汉服齐整整地挂在衣柜里,梳妆盒里,珠花发簪、丝绸发带……各色精美的配饰让人眼花缭乱。


一次,邹林君身穿汉服出行,在一处公交车站点等车时,一名陌生男子指着她对身旁的人说:“你瞧!那个女的穿的日本和服。”邹林君一听,上前申辩说,“这是汉服,是中国老祖宗传下的服饰!”可那名男子还是坚持说这是和服。这样的情况并非第一次出现,在邹林君的记忆中,以往穿汉服出门时还会有人跑到她面前用手机拍她,或是评头论足。她深切的感到,汉服需要被宣传被周知。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进入这个汉服圈近2年的时间,从穿着汉服走在路上被人用异样的眼光注视,到带动越来越多朋友一同穿汉服,邹林君能感受到汉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邹林君说道,汉服款式众多,和服模仿的是汉服中的“深衣”,韩服主要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韩国宫廷礼服大多源于明宋时期,仿照中国历代的汉服,韩服发展出了自己的款式,而和服则是在中国唐朝服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现如今,韩服、和服已走出了一套自己的风格,在其国内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被尊为“国服”,出席重要场合时韩国人和日本人往往会着民族服装以示对活动的重视。而在国内,对汉服的争议呈现两极分化,或曰“封建陋习”、或曰“优秀传统文化”。但在“林君们”的眼里,汉服为外,文化居中,汉服不仅是美才穿,更多是其承载着中国的千载春秋。


“穿汉服就是把历史穿在身上。”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的胡洪彬,自叹与汉服相见恨晚。朋友的一次偶然介绍,让他接触到汉服。那是一套短打,也称短褐,上衣下裤,是古代贫苦人家劳作休闲的服饰。“虽然不华丽,但我却是一见倾心。”在他眼中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四千多年的世事变换中,汉服各式的纹章中灌入了天行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和朝代变迁的印记附于这汉家衣裳之上,借助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滋养着中国这片热土上的华夏儿女。”




传承 当思汉服现代化之路


在学校,邹林君们也从“势单力薄”渐渐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2014年,日映汉服社成立,经过3年多的发展已经成为5星级社团,现有社员80多名,社员通过交流群,向校内师生宣传汉服文化。清明时节于明蜀王陵以汉家礼行祭祀、汉服“快闪”活动……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苟云珂是日映汉服社现任社长。初遇汉服她便被其深深吸引,开始研究汉服,也决心成为复兴汉服的一份子。“穿,是推广汉服的最好方式。”于是,苟云柯和自己周遭喜爱汉服的朋友们常着汉服上课、上班、旅游、逛街,汉服成了他们的日常服饰。


钟延露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也是一名汉服的“真爱粉”。在与汉服的朝夕相伴中,钟延露也在思考:单单穿汉服就能将汉服文化传递出去吗?想要把汉服“推”出去,不应囿于自己穿,要变成大家穿。


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研,前期筹备,2017年6月,钟延露创办的格调汉服体验馆正式开业,体验馆以汉服体验、汉服租赁、汉服写真及小型沙龙聚会等为主营业务,提供正规的汉装礼服和妆发服务,一开业便吸引来一票汉服迷,不少对汉服不甚了解的人也在这里从熟悉到爱上了汉服。钟延露说:“把自己钟爱的东西介绍给更多人,也让更多人认识汉服、爱上汉服,理解文化是我的初衷。”


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日映汉服社指导老师王淼认为,创新至关重要。“从审美性和实用性两个角度出发,汉服实现服饰的商业化是其发展下去的必由之路,也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新方向。”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或于嘤鸣湖畔偶见那碧鬟红袖,或于张澜大道上与青衫白衣擦肩,正是这样一群热爱汉服的年轻人用他们的行动让汉服重回人们的视线,彰华服之美,显泱泱古国之韵。


(文/之葎 王静 漫画/新闻中心记者团美编部 编辑 闵秀玲)


  2018年05月14日 11:40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