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851
【成大人物】苟兴华:做科研的“追光者”
  来源:新闻中心


                                                  苟老师(右一)带学生参观公司


苟兴华,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民进四川省科技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12年起任成都大学民进支部主委。


2014年,民进成大支部主委苟兴华教授提出“生物工程方法制备丙烷技术”代替化石燃料得到民进四川省委肯定,并由民进四川省委上报中央。除此之外,他还先后获得2015年度四川民进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四川民进基层组织优秀干部等荣誉。


一份份提案、建议中他饱含“真情”,字里行间里有他的真知灼见、见解独到。走进他,不仅是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建言献策的民主党派人士,也是一个专于科研的“追光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及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只要能令大众受益 研究就值得


科研之路漫漫,苟兴华不断地摸索着,一些技术壁垒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突破,而这一路上他对一切事物也始终抱以泰然处之的态度。“我记得一个美国科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怕别人复制,因为我们一直在进步,怕就怕他们也在进步甚至有一天赶超我们。’所以,一方面我们是追赶者,另一方面也是创新者。”


在做一个蛋白质表达方面的研究时,小分子蛋白质直接表达很困难,需要借助融合表达,完了后必须把想要的东西切开,但因为国外的专利、技术垄断,在做的时就得买这个专利,否则开展不了后续研究。后来,苟兴华老师和团队直接自己摸索、研究,做出了成果,打破了这样一个技术壁垒,并且没有申请专利,而是选择了直接发表。到现在很多公司就按照这个研究结果进行生产,“原本60块钱才能买得东西之后6毛钱就能买到了。”苟兴华老师说,“让百姓能花很少的钱享受到很好的效果,虽然没有申请专利,但却觉得很坦然。”



实力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武器


1993年苟兴华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用三个月时间通过了雅思考试,拿到了英国政府资助,前往英国国立食品研究院Norwrich实验室遗传微生物系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任高级访问学者。


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国人并不多,在他当时乘坐的法航上,有100多名乘客,其中只有两、三个中国人,全英文的语音播报不时从耳边响起,此时,离家万里的他猛然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学成归来时报效祖国的决心也愈发地强烈。


落地英格兰,踏进坐落在剑桥大学附近的英国国立食品研究院Norwrich实验室,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这里产生着激烈碰撞,轻松而又浓厚的学术氛围,让苟兴华更加坚定要在这里搞出一番名堂。


实验室里,高手云集,80%的人都是剑桥博士。那些年,华人在国外不被重视,实验室的导师也对苟兴华的能力一直有所怀疑,好几次有意试探他。“君子斗智不斗勇”,面对信任危机,苟兴华并没有用言语去争辩,只是把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里,当他把实验结果摆在导师面前时,导师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怀疑,放手让他去做。最终,实验论文《Molecular basis of glucoamylase over prodction by a mutgenised industial strain ofAspergillus niger》 被发表在国际杂志《Enzyme Microbial Tehnology》上,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两年后,当他离开Norwrich实验室时,实验室导师Archer 博士给苟兴华老师的博导——川大的张义正教授发去了一封邮件。邮件中写道:苟兴华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比起言语,他更喜欢用行动证明自己。


失败不可怕 能为后来人留下“路标”


从事科研工作,失败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简单、自然。


1998年从川大博士毕业后,苟兴华面临着两个艰难的抉择:到华西医大(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部)攻读博士后,还是到成都地奥集团工作?他选择了后者。在实地的药物研究过程中,他遭遇了无数次失败,也走出过无数次瓶颈。


面临“千军万马”跨入老龄社会的现状,解决老年痴呆问题随之成为重中之重。美国的里来公司、丹麦的罗霍罗德公司以及中国一些制药公司都探索过程中,苟兴华老师和他的团队也是其中之一。他们将目的基因和另一个基因融合后,得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一个重要候选药物,但融合蛋白基因很难表达。为了推进下一步研究,他们委托了很多公司根据他们所做出的试验数据做实验设计,再根据这些公司做出的成果不断找原因,整合相关资料,修正研究方法。“当时全国那么多实验室也做不出来,我们也崩溃了,失败了很多次,也想放弃了。”入地无门,他陷入了思维的囹圄。


一天凌晨,他躺在床上,各种基因在他的脑海里进行着模拟融合,突然一个猜想产生了,他立刻起床做演算证明这一猜想,“产生灵感、想法的时候顾不得其他,必须马上做推算。”计算出模拟数据后,他把数据委托给其他公司进行药物设计,居然做出来了。“后来我们发现问题在于我们设计时过于强调完美性,反而达不到效果,有瑕疵的时候反而成了,就好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他说,失败比成功更多,“但失败并不可怕,走过的足迹,印下的印记能作为路标告诉后来人。”也正因为有了数次的失败,才有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结果。


严师 也是仁师


苟兴华的前半生里有一个人造就了他现在的“严师”和“仁师”形象,那个人是他的博导张义正教授。


九几年的时候,电脑还是个稀罕物,张义正教授教授自掏腰包买了几台电脑给学生用。当时的电脑上只装载有简单的Word程序,苟兴华连续几天闷在屋子里输入文档。几万字的论文还穿插着大量的图表、数据。距提交论文的截止日期只有两天了,张一真教授“命令”必须做完,不然不要休息。一听这话,苟兴华很“崩溃”,但他还是熬夜把论文输入完成。第二天一早,导师张正义老师带着早饭来到了实验室。“特别感动,那一幕至今记忆尤深。”


张教授严格的执教风格在苟兴华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留下了极深的痕迹。2008年,时任成都地奥制药集团药物研究所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室任高级工程师的苟兴华再一次做了一个选择——到成都大学任教。“在企业待久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开始琢磨着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交给学校的那些孩子们。”执教至今,学生们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严格”。他严格到对实验室环境吹毛求疵,一般清扫后,让学生用白纸擦一遍确认干净无误后才开始后续工作。“以前自己是学生的时候也很不理解,但是最后发现老师做这些是为你好,对学生这些细节上的严格要求实际上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在实验室这些都马虎不得。”


凡是进到实验室的学生,苟兴华老师定会再三叮嘱他们安全问题,几乎所有操作都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所有实验用品都会经过无污染处理后才废弃。学生做实验,他就站在旁边监督。无论实验成功与否,他都会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分析其中的可能性和失败原因,再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老师知道我在准备考研,经常主动来问我有没有遇见什么难题,在我看来,苟老师有两面,一面是严,一面是仁。”学生刘鑫说。


人物链接:


苟兴华,1998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基因工程与分子遗传方向),获理学博士学位。其中1993-1995获英国政府资助(通过雅思考试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项目)在英国国立食品研究院Norwrich实验室遗传微生物系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任高级访问学者。1998-2008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集团药物研究所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室高级工程师,现任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科技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成都大学支部主委。2008-至今在成都大学药学及生物工程学院工作。


先后承担完成各级重大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国际合作及开发项目10余项,在研国家、省、市项目5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编译发表科技文献10余万字,申报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4项),开发产品10余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1项。


(文/李燕霞  图/谢莹峤 编辑 闵秀玲)

  2017年10月16日 09:45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