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视点 - 内容
1155
三位大学校长“论剑”双一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文链接:《中国教育报》3月9日01要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3/09/content_473642.htm?div=-1


■聚焦高校“双一流”建设系列报道① 


“双一流”建设无疑是当下高校最热门的词语。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意味着备受社会关注的“双一流”建设,有了明确建设的“施工图”。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来到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在听取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的发言后,他对“双一流”建设发表重要看法,为已经是热词的“双一流”话题加码。记者采访了3位担任大学校长的全国人大代表,听听他们的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建设“双一流”得有中国自信


“建设‘双一流’得有大局观念,不能光去比你们学校有多少学科进了,我们进了多少。”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直言,这种狭窄视野是多少年累积下来的顽疾。知识分子要有担当、要有使命感,一定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因为走到国际舞台上,每一所高校代表的都不是个体,代表的是国家。在王树国看来,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看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是不是得到国际的认可。“就像欧洲的大学来中国访问,我们很少关注这所大学具体如何,而是通过这所大学认识欧洲的教育。”


王树国打了个比方,就像国人出去旅游一样,代表的不是个体,而是国家形象,“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好了、内涵提升了,所有的高等教育从业者、下一代的孩子都会受益”。王树国同样关注到时下各种名目的“排行榜”,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大局观,就会看哪个排行榜对自己有利,就追捧哪个排行榜,“这不是教育工作者该持有的心态”。


什么叫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王树国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会对世界教育作出贡献,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高等教育要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什么贡献?中国高等教育的样板要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哪些推动作用?如何运用中国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不足?在我国自主创新的历程中,从未放弃过学习,但是学习不是拷贝,而是要提升内涵,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这样将来我们才可能去引领世界前沿。


王树国特别不赞同一提世界一流大学就拿哈佛、剑桥当模板,有的学校跟世界名校签合作协议就特别自得,王树国笑称有点“傍大款”的意思,“中国办一流大学,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这哪儿行?要摒弃这种没有自信的心态,应该有点文化自信,有点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信”。

时下,人们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莫衷一是。王树国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想。是否是一流大学,要看对“三个面向”的贡献有多大,“如果国家重大贡献中没有你们学校的身影,谈何世界一流?”


“双一流”建设没有门槛,不搞终身制,更不是固化身份,王树国认为这是很大的进步,改革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上而下是指国家有了好的顶层设计,有了好的机制;自下而上是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要把‘双一流’建设看成去争一块奶酪”。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一流大学得先从“一流课堂”开始


“一流大学建设要瞄准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还是要回归课堂,一流大学建设一定要解决课堂质量的问题。


“双一流”建设热潮中,很多学校把焦点集中于建设路径、经费、争夺人才等,但在陈骏看来,当下大学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要解决这一难题,还是要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上,回归到课堂。


陈骏认为,一流大学的学生,不仅是既有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也应是新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他们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思辨能力,能够主动探索,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这样的学生,陈骏认为要解决3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南大这些年对本科人才进行了“三三制”教学改革,并推出“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陈骏看来,高校怎么去改革要结合自身实际,南大的这些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充分赋予学生选择权、自主权,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培养。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慢功夫,需要长期规划。“光是教学改革,我们已经走过了10年时间,‘教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在‘十三五’阶段,要解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建设‘十百千优质课程计划’,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陈骏说,一流大学得先从“一流课堂”开始。


光是“一流课堂”还不足以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辅以科研训练。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质,必须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和获得。陈骏认为,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是——我们仍然缺乏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标志性成果,缺乏能够阐释自然现象和规律、具有突破性意义并被广泛引用的原创性成果。


高校科学研究要有服务国家的基本导向,陈骏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只能通过科研转型,不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工作从自由分散的跟踪研究,向解决问题的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要把教师的科研目标从‘论文导向’转为‘问题导向’”,以问题导向的研究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锻造了创新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

“双一流”建设要跟城市与区域发展共生


“一个没有一所一流大学的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在广东团的分组发言中,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院士表达了自己对“双一流”建设的期待,“‘双一流’建设应该是跟城市发展共生的。哈佛大学之于波士顿、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一所大学往往伴随着自身的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城市和一个区域成功的重要支柱。”


“大学与城市要双向互动和互相支持。”陈十一说,大学对一个城市的作用往往体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比如,广东及深圳是高端人才集聚创业的好地方。得益于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及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构建的大好发展机遇和深圳人才政策81条,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南科大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对我们快速成长、吸引世界一流团队、搭建起高起点的创新平台起到关键作用”。


高校应该针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新兴学科和朝阳学科为布局重点,以学术前沿与深圳城市发展需求的核心技术作为布局学科发展的出发点。陈十一认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不应该被单纯的数据和排名所绑架,而要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关键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短板,高等教育在这些领域要发挥前瞻性的引领作用,促进升级,甚至弯道超车。”


去年,南科大筑巢引凤,新增建了两支研究团队,一支是智能计算的研究,一支是新材料团队。陈十一说,之所以组建这两支团队,就是为深圳市的城市经济向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转型升级蓄积动能。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求。世界一流好理解,可中国特色在高校发展中如何定位?


陈十一举了一个例子:“我在美国做了20多年流体力学研究,在美国,由于技术领域的高度成熟,这门学科发展已经处于稳定阶段,但在中国,航空航天、高铁、汽车等多个领域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流体力学的应用空间依旧很大,这样的学科就应该定位成需要发展的学科,并且有可能建成一流学科。”


“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学研用,学校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释放教师、学生的活力和主动性。”陈十一举了南科大的例子,学校支持教授每周一天在企业服务,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短短两年内,南科大鼓励教师已建立近20家高新技术企业。(本报记者 赵秀红 刘博智)

  2017年03月10日 14:56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