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嘤鸣视界 - 内容
4665
院士刘昌孝任《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
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因子 向国际化学术期刊迈进
  来源:党委宣传部

刘昌孝,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4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院长、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国际药物代谢学会(ISSX)中国办事处主任。200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担任《中草药杂志》英文版主编,《药物评价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国内外十余个中英文科技期刊编委、副主编和名誉主编。

 

他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34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曾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得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获得国际药代学会(ISSX)特别贡献奖。

 

2016年10月25日,成都大学聘任刘昌孝院士担任《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校长王清远为刘昌孝院士颁发聘书。学校新闻中心记者就抗生素事业和抗生素学术期刊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刘昌孝院士。

 

在药物研究方面累累硕果

 

刘昌孝院士一直致力于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26项,包括国家新药基金项目9项,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及军内科技攻关项目17项。其中,“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前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范研究”和“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规范研究”被列为科技部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共有19个项目获得不同级别的科技成果奖。为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的60余个新药研究开发机构提供科学研究报告,产生超10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世界医学金象奖、德国医学研究成就奖等。

 

在学术论著方面,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7O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其中,《药物代谢功力学》对我国药物动力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药物动力学概论》成为我国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的基础理论教材,《药代动力学数据库》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刘昌孝院士在潜心科研的同时,还承担了相关专业杂志的编辑工作。他同时担任了《中草药杂志》英文版主编、《药物评价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以及国内外十余个中英文科技期刊编委、副主编和名誉主编。因此,他在学术期刊编辑方面有着丰富的累积和经验。在他看来,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责任。

 

“学术期刊既要关注基础理论的研究,也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目前社会上出现某种程度的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学界就应该关注并研究这个问题。滥用抗生素会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同时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细菌也有其自身的防御体系,细菌和抗生素就像‘战争’一样,看谁能够胜过谁。科研工作者要用战略性眼光研发抗生素新药,当前国内抗生素技术和成效相对滞后,其中一个原因是“辅料”不够,品种不多,影响了技术进步和提高。科研工作者要考虑到生态的发展,充分考虑细节,应和细菌的变化同步研究,才能实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效应对‘ 超级细菌’的挑战。学术界就应该讨论次问题,并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这样可以引起学界的关注,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刘昌孝如是说。

 

向国际化学术期刊迈进

 

《中国抗生素杂志》以报道我国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科研、生产、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为主,设有微生物药物筛选,遗传育种与生物合成,分离纯化与化学合成,分析质控与制剂,药理与临床等栏目,综述、研究简报等专栏。杂志被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Elsevier Bibliographic Database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与检索系统收录收载。从1976年创刊至今,历经风雨四十一载。从最早的中国抗生素领域的开山鼻祖童村教授、甄永苏院士到现在,在各位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中国抗生素杂志》坚持传承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5年,《中国抗生素杂志》被评为2014年中国科技精品期刊,同年再次入围“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排名第10)”,较2011版(排名第14名)名次提升4名。在药学期刊中,该刊物的文章下载量和引用率较高,赢得了行业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

 

面对现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正在经受巨大的挑战。对此,刘昌孝认为新媒体快速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纸质期刊发行量越来越少,这也是客观事实。但是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应该是相得益彰。电子期刊有快捷和方便的特点;纸质期刊有权威和可留存的特点。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要顺势而为,借助电子期刊的方便和快捷,推出好的纸质学术作品。

 

质量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生命,刘昌孝指出,如果一个期刊读者很少,也很少引用,就没有生命力。学术论文必须要有读者,才会有生命力;有高水平的质量,才有影响力。我们的学术期刊要把读者愿不愿意看、能不能解决读者的需求、能不能反映当下抗生素最新的发展作为编辑部开展工作的重要指针。无论是组稿还是约稿,都要遵守编辑规范。编辑部应进一步强化学术论文的规范,提高编稿、组稿能力,力争在海量稿件中遴选高质量的论文,同时也要向业内专家约稿。“ 所谓四十不惑。四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是壮年了,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我虽然年岁大了一点,但头脑是清晰的,也想为国家抗生素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能干的肯定干,能做的一起做。”刘昌孝表示将尽自己所能,与行业同仁一起共同提高《中国抗生素杂志》的办刊质量,要在既往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真正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广阔的平台

 

对于加强在现有的编辑流程中《中国抗生素杂志》的环节的问题,刘昌孝认为,学术期刊要拟定鲜明的主题,这些主题既要跟踪基础理论,也要跟踪前沿。在栏目设计方面每一年要有计划,根据抗生素的发展跟踪前沿研究。每一期杂志要思考重点安排和编辑哪些主题,根据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要增加抗生素临床方面的论文,使用个案的耐药性数据方面的分析,要增加个案范例方面的研究论文。这样,整个工作流程就十分清晰。

 

就如何引领《中国抗生素杂志》迈向国际化的学术期刊的行列,刘昌孝坦言要从多方面着手,全力推进期刊的发展,把刊物办成展示好作品的平台,做好规划,提升《中国抗生素杂志》的学术影响力。首先要建章立制,在既往的编辑部规范的基础上更新规范章程,包括做到有章可循。要团结编辑委员会的专家们一起干,“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开放办刊,打开外围渠道,与其他同类别的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建立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办刊质量。‘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会和新一届编委会一道,围绕着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刊物的要求,继续秉承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利用编辑委会委员的力量组织优质稿源,每期推出几篇高质量影响力大的论文。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把《中国抗生素杂志》的影响因子提升上去,向国际化学术期刊迈进。

 

(文/李科 制图/徐凯 编辑/李洁  责编/周小骥)

  2016年10月27日 18:52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