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嘤鸣视界 - 内容
3847
三十载砥砺前行 三十年春华秋实
写在《成都大学报》创刊30周年之际
  来源:新闻中心


她是一部“史书”,记录着成大人的奋斗历程;她是一首“诗歌”,寄托着成大人的期望与祝福;她是一套“教材”,蕴涵着改革与创新的智慧;她是一面“明镜”,可以让我们经常反思和回顾。《成都大学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大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见证和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成果。《成都大学报》从1985年创刊至今,砥砺前行30年,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回忆。


1985:创刊


为了统一对学校发展的认识、展示学校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搭建一个有助于师生了解学校改革和发展动态的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办《成都大学》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5年1月9日,校党委向成都市委宣传部提交了《成都大学关于创办<成都大学>校刊的请示》([党字(85)1号]),提出办报目的:“为了适应学校改革的新形势,广泛报道本校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学习、生活以及改革方面的最新信息。”1985年1月18日,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批复:《关于同意创办<成都大学>校刊的批复》([成宣(1985)5号]),同意《成都大学》校刊出刊。


《成都大学》校刊创刊伊始就得到了市领导的亲切关怀与鼓励。1985年1月21日,时任中共成都市委书记吴希海,专门致信《成都大学》校刊编辑部,祝贺创刊,并提出了殷切希望。1985年2月5日,《成都大学报》创刊号正式出版,首期1、4版套红印刷。


从创刊号始,《成都大学报》校刊正式启用时任全国宗教协会会长、中国民进中央副主席、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字的“成都大学”为报头标识。


从1988年9月10日(总第34期)开始明确标示校报编辑工作主要责任人“主编”的姓名,后又将报纸主办者、报刊内部准印证号、国内统一刊号等代表报纸版权和“身份”的重要信息纳入报头标示。四开四版,辟有“校园动态”、“前进中的成大”、“体坛花絮”、“读者来信”和“学术信息”等栏目。在原有年度期号的基础上,增加了总期号,并在版面标识方面,增加了头版和末版版脚的出版辅助信息和反馈联络信息,增补了每一版的责任编辑的姓名,把原来简单的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的版序标识为依据版面主题确定版面名称,让《成都大学报》在新闻纸外观形态方面,显得更加规范。


1999:壮大


1999年4月26日至28日,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召开了全省高校校报座谈会。我校校报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获得了国内统一刊号。至此,《成都大学报》取得了合法的公开出版资格。从总第124期(1999年5月25日)开始,在报头增添了国内统一刊号:CN51-0818/(G)。《成都大学报》在编辑主体责任、版式设计和报道内容及形式方面不断优化,通过发展壮大不断完善。


人员构成方面,由早期抽调兼职人员临时负责,逐步落实到由宣传部门安排专人负责。新闻采、写、编业务方面,逐步摆脱了早期直接刊用文件、发言稿、论文等造成的过于明显的文学、学术和公文特征,用稿的新闻特征逐步凸现,新闻文体写作也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版式设计方面,从早期报纸采用纯手工画版逐步过渡到了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排版,排版效率得到较大提高,版面表现元素增多,更加美观;报纸图片印刷的清晰度、版心、版面、剪切的精确度越来越高,整体印刷质量越来越稳定和统一。新闻、言论、文艺等要素俱备的报纸体例也逐步完善。


报道内容方面,从主要关注学校、教师工作,逐步关注学生校园生活;从主要以教学、管理工作为主要报道内容,逐步开始关注后勤、教辅等工作;从完全报道学校整体工作,逐步开始关注各院系和部门工作;从主要报道学校重大事件,逐步开始关注师生学习工作中的有意义的身边“小事”,不断深化报道深度。对学校重大事件的报道,从简单的报告摘录,逐步开始进行实质分析、政策解析;报道形式上,从长篇通讯的单一模式,开始尝试组织实施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对专家学者的访问,逐步摆脱简单的成绩罗列,开始关注其做人做学问的精神信念。


2005:求精


2005年6月,中国高校校报领域迎来好事喜事。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明确了高校校报的重要地位,即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政策的出台为高校校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在此精神鼓舞下,《成都大学报》积极革新求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校报抓住学校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工作指针,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充分展现广大师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宣传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师生传达学校的发展新思路、改革新举措、工作新要求,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精神动力。


从总第171期(2005年3月25日)开始,由原来的四版扩至八版,1-8版分别设为“要闻版”、“综合新闻版”、“理论实践版”、“专题版”、“科研/图书馆专版”、“成教之窗”、“校园内外”和“文艺副刊”。


从总第183期(2006年9月15日)开始,调整为半月刊,每期四版,报纸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得到较大提高。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成都大学报》组建了学生记者团。建立较为完备的学生记者招募、业务培训、采编和日常管理的成套规章制度;建立学生记者“职位晋升”机制;给学生记者充分实习机会,采访任务和报纸初校分配给学生记者去承担。校报始终活跃着这样一批学生记者,学生记者们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先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目前活跃全国新闻界的优秀媒体人,如新华社记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佼;华西都市报要闻部主任杨东;《川商》杂志社编委、编辑部主任张镜;武侯区作协副主席彭文春等等。


2008:创新


创新是《成都大学报》始终不变的追求,创新是《成都大学报》永葆青春的法宝,创新也是《成都大学报》始终成为校园主流媒体的根本。


版面设置追求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小报的形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同时,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对纸质报刊也来带了极大冲击。《成都大学报》顺应时代需求,从总第223期(2008年11月1日)开始,校报以大报(对开)的形式呈现,由此改版成对开大版,一直沿用至今。同时在学校新闻网上同步推出校报电子版,丰富了校报的呈现形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版式设计力求创新。设定了四个较为固定的版面,一版“成大要闻”着力报道学校的大事要事;二版“成大视界”及时报道教育科研和人物专访;三版“校园春秋”以专版的方式报道热点话题进行全方位剖析;四版“嘤鸣风”是文艺副刊。同时用结合学校当前热点更加灵活地布局。在刊发图片数量增多、尺寸增大,题材更广,视觉效果和可读性增强,更加规范、严谨、丰富、活跃、美观,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


内容选取努力创新。素材更加倾向一线师生,更多关注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坚持校园新闻贴近师生、贴近生活和贴近教学科研,深入一线的报道风格,认真讲好成大故事,树立成大师生典范。


栏目设置全面创新。先后开辟了“聚焦科研团队”、“最美名片”、“院长荐书”、“师生专访”、“成大讲坛”、“图说成大”、“法律半月谈”和“我拍成大”等栏目,力求成序列地报道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师生最新的风貌。


美编设计大力创新。采用“一图看懂”、“图说成大”等形式进行报道,增强了校报的可读性,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成都大学报》积极参加中国高校校报研究会和四川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等多个新闻行业协会、学会等专业行业组织,并参加相关活动,积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获得了良好声誉。《成都大学报》高度重视与省内外兄弟院校校报的联络,与近百余所省内外高校校报编辑部建立了交流关系,定期外寄《成都大学报》,宣传展示学校办学成绩,传播学校良好形象,同时博采众长,学习兄弟高校校报办报经验。


近年来,《成都大学报》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奖励。今年在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主办的第一届“中青报大学生新闻奖”及“中青▪校媒奖学金”中,我校推荐参评的3个作品均获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其中,我校杨滨尘同学撰写的《耽于考级,读书何趣?》(《成都大学报》第314期)获得一等奖。在每年中国高校校报研究会和四川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优秀作品评选中均有获奖。在成都市新闻工作协会等多个行业作品评选中也频频获得佳绩。



30年风雨历程,340多期校报墨香满溢,纵观 《成都大学报》30年来的编辑出版发行,感慨万千。30年的风雨历程凝聚了一代代成大校报人的心血和智慧:从自编资料,到取得统一刊号;从月刊到半月刊;从传统手工画版到微机排版。翻阅每一期《成都大学报》,无不体现了创新精神、开放态度,无不凝结校报人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孜孜以求。


30年风雨跋涉,30年激情满怀。30年的记忆如夜空繁星,清晰如昨。如今,站在新起点上,《成都大学报》定会沿着前人的足迹,秉承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理念,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时代精神为己任,在学校宣传工作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文/尼可  图/薛婉璐  编辑 李洁  责编 周小骥)


  2015年12月18日 17:43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