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嘤鸣视界 - 内容
3558
以科技创新引领骨科创伤医疗实践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团队的“称王”之道
  来源:党委宣传部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是一个历史悠久、满载荣誉的科室,源自一代中医名家杜自明于1952年开设的骨伤科。上世纪六十年代,骨科探索中西医结合道路,并在七十年代初举办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整复手法培训班;1998年,成为成都铁路局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铁道部重点学科;2005年,成为成都市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凭借精湛的医术、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细致周到的服务,骨科成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名副其实的“王牌”科室。

 

一个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优秀团队,奠定了骨科快速发展的坚实根基。团队带头人李开南教授,是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卫生厅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还担任了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侯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学会骨科副主任委员和西南地区唯一的骨科创伤研究所执行所长等行业学术性研究机构的重要职务。团队主要成员还有母建松、赵平、员晋、何志勇、彭超、龙涛、陈尔东、樊守刚、汪学军、郑江、兰海、胡正霞等业界专家新锐。这是一支坚持锐意创新道路、科技强科方向,具有精湛医术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队伍。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十余年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耕厚植,骨科在骨外科临床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1998年,全国第一颗用于骨科手术的可吸收螺钉在附属医院骨科诞生,在骨科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领域至今保持全国领先地位;1999年,“注射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研究”获成都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国产PDLLA可吸收螺钉的临床研究”获成都铁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国产聚-DL乳酸可吸收螺钉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5年,“成都铁路局骨组织库的建立及同种异体骨的临床应用研究” 获成都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聚-DL-乳酸生物降解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于2007年获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1年获四川医学会科技三等奖;2013年,追踪科技前沿3D打印技术,实现骨盆手术微创治疗,目前正在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骨科机器人研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串串丰硕的研究成果,正是骨科团队长期以来坚持科技引领,立足应用研究,服务医疗实践发展之路的必然回馈。十年来,紧密跟踪当前骨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附属医院骨科在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微创骨科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骨或软骨移植的临床研究3个方向集中开展深入研究。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所等知名医疗、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并通过项目产业化推广应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骨科开展的多项新技术项目中,国内极少数医院、省内第一家成功开展的“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不依赖进口器械和设备的“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肘关节后外侧不稳韧带重建手术”3个新技术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众多其它医疗研究项目取得的成果位居国内、省市领先水平。此外,骨外科常规技术水平方面,“严重复杂的骨盆骨折的救治”、“股骨近端复杂骨折的内固定手术”、“退变性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阶梯治疗”、“臀肌挛缩症畸形的手术治疗”、“颈椎创伤性后凸畸形的手术矫形”等技术项目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依托坚实的医学科研基础,附属医院骨科的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入,水平层次稳步提升。临床医学学科亚专业划分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技术向精深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树立专业品牌的有效手段和培养储备高水平人才的良好途径。附属医院骨科亚专业设置健全,并积极开拓新的特色学科或专业。目前,已与中科院和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达成意向计划联合招收博士生。

 

“站得更高一点”,是骨科团队负责人李开南教授对科室每位医生的期望,对科室建设发展的期望。正是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与理念,给了骨科团队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扩大业务量、提高国家级科研项目数、成为国家级科研团队……按照这样的目标与路径,把骨科这张“王牌”打好、打出影响、成为广大患者心中首屈一指的医疗品牌,是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心声。


下一个目标:力争三年内成功冲刺国家重点专科!

 

(文/新闻中心 图/谢海峰 编辑 唐伟 责编 周小骥)

  2014年10月14日 23:40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