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嘤鸣视界 - 内容
5780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大学师德师风建设
庆祝第30个教师节
  来源:党委宣传部

      

       201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第41号文,要求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以来,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新时期,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大“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号召,进一步加强大学师德建设,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长期思考的首要问题。2013年12月,中央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学习《意见》精神基础上,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视角出发,就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我有以下五点体会。


       一是教师要成为人格高尚的“品行之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中对此阐释道,“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可以说,学问之师好练,品行之师难修。正如《礼记》所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新近一段时间,教师猥亵学生、侵犯学生等各类丑闻屡见报端,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极大愤慨。原本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铁律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却成了时下大学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以为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有学术精神,更要有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固化于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践行者的模范楷模来引导学生的心灵。


       二是教师要成为学识渊博的“学问之师”。一代鸿儒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末清初教育家黄宗羲在《续师说》中阐释道,“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在师德历史发展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历来是教育者的基本价值共识。当前,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知识的更新周期较之以往大大缩短;另一方面,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日益多样化、便捷化。因此,为更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校教师既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要系统全面地学好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知识,更要锲而不舍地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力争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成为一名多才博学的教育者,进而用深厚的学术功底、深邃的思想见解、精湛的专业技能、深广的文化修养开启学术的智慧。


       三是教师要成为敬业爱生的“仁爱之师”。“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学记》中有关教育的一句古训,也是儒家文化在师生关系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师生“有爱”,更能保证教学效果和学生人格的健全,也是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然而,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班授课条件下,几乎每位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不少教师还承担着科研、行政的重压,甚至极个别教师仅仅将职业作为一种谋生进阶的手段,如何能够真正关怀到每一位学生,照顾到每一个角落,进而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时刻保有敬业之心,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爱生之心片刻不能缺席,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做学生的学业之师、生活之师、灵魂之师,在职业理想的实现和与学生的交往中体会到为师的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


       四是教师要成为晨钟暮鼓的“导行之师”。诗人陆游《短歌行》中有名句流传后世:“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它以晨钟暮鼓来告诉世人,警世的钟声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停止,提醒忘记心路的人们警醒觉悟、增生正念、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师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侵袭着正处思维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他们涉世未深,极易受此影响而思想动摇和信仰模糊。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晨钟暮鼓长鸣,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拓宽自身知识结构,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去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引导学生在嘈杂中保持清醒,在纷繁中保持自立,在挫折中保持淡然,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成为学生行动的灯塔,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保持个性彰显本色的人。


       五是教师要成为严字当头的“严格之师”。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写到“教不严,师之惰”。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建系60周年的贺文中曾写道“为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可以出高徒。”可以说,严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教育,一种真爱。然而,当代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少因家庭的长期溺爱娇宠变得自私任性。同时受“老好人”思想影响,不少大学教师出现了一味迎合学生、迁就学生、纵容学生的错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的职业病态,把“严是爱,宽是害”的师德修养抛在了一边。大学师德建设要用理性的“严”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一方面,教师在治学上要严谨,要有独立见解,要做有科学道德和学术道德的学问家;另一方面,在教书育人上要严格,要有刚性约束,要做立德树人和严格育人的教育家。


       总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遵循为逻辑主线来加强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引导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  屠火明)


       (编辑  唐伟  责编  周小骥)

  2014年09月09日 16:41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