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视点 - 内容
604
教育部实施直属高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试点
  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
 

来源:教育部门户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635/201304/151269.html

 

●注重把握标准,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

  ●注重行家主导,体现遴选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注重民主公开,体现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推动试点改革的合力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精神,为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201112月教育部党组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和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启动实施直属高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总的来看试点工作成功,公开选拔校长方向正确,效果良好。

 

一、基本做法

——精心谋划,确定方案。一是慎重确定试点学校。为顺利推进试点工作,教育部党组根据直属高校实际,确定选择党委领导有力、干部工作基础好、改革积极性高的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作为试点高校。二是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符合高校实际和校长岗位要求的《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试点工作方案》以及每个阶段的配套实施办法。三是组建以行家为主体的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由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公选职位所在学校代表等三方面人员组成,共24人。遴选委员会负责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面谈、提出建议考察人选。四是发挥媒体作用,扩大选人视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和相关网站发布了公开选拔校长公告,明确报名范围、公选职位、报名条件、公开选拔程序和相关要求。

——综合评估,体现导向。根据校长岗位的特点,采用职业素养综合评估的方式代替笔试确定面试初步人选。职业素养综合评估由遴选委员会主任和8位副主任在充分了解、分析报名者“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的基础上,重点就人选的高校管理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专业背景等与校长岗位的匹配度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评估按照百分制实名独立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按1:31:5的比例提出面试初步人选。

——面试面谈,多维考评。通过遴选委员会“评素质”、干部师生代表“测民意”的方式,多维度考评人选。一是面试答辩与民意测验相结合。面试采用竞职演讲、遴选委员会提问的方式进行。面试结束后,遴选委员会24名成员进行实名独立评分。同时进行民意测验,请参加面试大会的每位干部师生代表以投票方式推荐合适的校长人选。二是进行深入细致的面谈。面谈在面试答辩之后进行,不设具体题目,由遴选委员会主任、副主任集体与每位面试者进行深入细致地沟通交流,全面把握、客观准确地评价人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差额考察,好中选优。遴选委员会主任会议按1:2的比例确定建议考察人选,考察组到人选所在高校进行全面考察,深入了解有关人选的德能勤绩廉情况。综合面试情况和考察结果,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充分尊重遴选委员会的意见建议,采用“票决制”决定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和面谈均排名第一的人选为任职人选,并进行任前公示。

 

二、主要特点

——注重把握标准,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为确保公开选拔校长的正确方向和人选质量,在确定资格条件时特别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明确要求报名人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拥护并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体现校长岗位要求。大学校长应当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具有较丰富的办学治校经验和一定的高校领导工作经历;人选无论现任何职、来自何处,都要求必须具有管理工作经历。三是体现职位所在高校办学特色。人选条件明确要求,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应熟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师范教育办学规律,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应熟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财经教育办学规律。

——注重行家主导,体现遴选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遴选委员会组成以行家为主体,遴选过程以行家为主导,充分发挥遴选委员会作用。一是遴选委员会组成体现权威性和代表性。遴选委员会成员既有熟悉高校情况、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又有熟悉校长岗位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既有熟悉行业特色的国内著名院校负责同志,又有熟悉学校情况的校内干部、教师、学生和校友代表。二是遴选专家在关键环节发挥主导作用。职业素养综合评估办法、评分标准均由遴选委员会主任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面试试题由遴选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命制;面试人选和考察人选由遴选委员会主任会议在独立评分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遴选委员会作用的充分发挥,切实保证了遴选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注重民主公开,体现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坚持在面试、民意测验、组织考察等环节广泛听取干部师生意见,积极拓宽干部师生参与的渠道。一是坚持把面试和组织考察作为扩大民主的着力点。参加面试、民意测验、组织考察的干部师生代表涵盖了学校各个层面,充分体现代表性原则。民意测验结果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重要参考。强化深度考察,将考察范围延伸到考察人选工作过的部门和分管部门,深入听取意见。二是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发布公告,让广大师生员工对怎样选人、用什么样的人,做到早知情,心中有数。同时,及时公布报名情况,公示面试人选,实行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等,使公开选拔过程公开透明。三是确保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全过程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职业素养综合评估办法》、《面试试题产生办法》、《面试、民意测验和面谈办法》、《建议考察人选产生办法》进行,对所有参与者都坚持一视同仁。四是强化监督。专门成立了监督组,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全程监督。面试、面谈进行现场录像,留用备查。

——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一是中组部高度重视、全程指导,选派三局负责同志担任遴选委员会副主任,共同研究实施方案,全程参与、指导公开选拔工作。二是地方党委密切配合,吉林省、四川省分别选派熟悉高校工作的组织部门负责人担任遴选委员会副主任,并积极协助考察组完成考察工作。三是学校党委行政积极支持改革举措,勇于承担改革试点工作任务,认真选择校内遴选委员会委员,周密组织面试、民意测验等工作,保证公开选拔校长工作顺利进行。

 

三、初步成效

——为进一步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提供了新鲜经验。这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校长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在选拔程序和方法上进行了诸多创新,为探索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新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

——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校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报名人员来源广泛,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在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中,跨地区、跨学校、跨部门的情况较为明显,来自地方高校和党政机关的报名人员约占报名人数的70%,突破了以往在校内选人和人选来源较为单一的局限。

——进一步提高了校长人选的公信力。通过公开选拔产生的两位校长人选,均是在高校教学科研一线成长起来的优秀中青年干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有海外留学经历,组织领导和宏观驾驭能力强,年富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学术科研水平较高,在行业内均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两位校长人选,遴选专家认识一致,教育部党组满意,学校师生员工普遍赞同。

——进一步营造了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公开选拔校长公告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级各类媒体通过不同形式对公开选拔的积极意义、进展情况以及师生反响等进行了全面报道和解读,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性评论。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广大师生支持校长选拔方式改革,积极参与面试和民意测验工作。目前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公开选拔校长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按照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从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出发,继续深化公开选拔校长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

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工作办法。着眼于深化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公开选拔校长试点工作办法,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进一步加强考核和管理。对这次公开选拔产生的两位校长,加强跟踪考核和管理,为他们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成果。这次公开选拔校长试点工作,为采用多种竞争性选拔方式选任干部提供了有益经验。将在今后的干部工作中,借鉴这次公开选拔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高校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选自《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13年05月02日 12:33  成都大学新闻网